[发明专利]一种备自投压板投退集合确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17872.5 | 申请日: | 2016-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30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潘凯岩;谭大帅;林培明;高贞彦;张金鑫;王玉琴;戴慧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9/02 | 分类号: | H02J9/02 |
代理公司: | 烟台双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7225 | 代理人: | 梁翠荣 |
地址: | 264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板 集合 确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备自投备用母线追踪的备自投压板投退集合确定方法,属于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
背景技术
为保证供电可靠性,地区电网通常在变电站内部装设大量的备自投装置(BATS)。当电网发生故障导致母线停电时,满足条件的备自投将会动作,断开工作母线所连的开关,合上备用电源的开关,为停电母线供电,从而大大减少母线停电的可能,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然而,备自投动作后可能会导致电力系统内的其它设备过载,造成事故的进一步扩大,此时应闭锁备自投,即将备自投压板退出运行。现有技术是采用数学组合的方法,以在保证母线供电的前提下避免其它设备过载为投退原则,确定备自投压板投退集合。但单纯使用数学组合的方法来确定最终应投退的备自投,计算量过大、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备自投压板投退集合确定方法,减小确定备自投压板投退集合的计算量,提高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备自投压板投退集合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追踪备自投备用母线的方法确定路径上的设备与备自投备用母线之间的映射关系;
(2)将故障引起备自投动作后出现过载的支路的设备所关联的备自投备用母线集合{A}与被故障引起动作的备自投集合{B}取交集,确定最终的投退备自投以消除本支路的过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确定路径上的设备与备自投备用母线之间的映射关系时,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的方法从220kV母线按电压等级向下进行搜索:以220kV母线为根节点进行搜索,当搜索到35kV母线或10kV母线时,将搜索路径信息记录下来,被记录的路径信息包括供电路径上的设备信息及供电路径经过的母线信息;搜索完后得到以220kV母线为根节点的所有路径信息,再根据路径上的设备与母线的关系及母线与备自投的关系得到设备与备自投备用母线之间的映射关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深度优先搜索前,将220kV线路开关模拟断开,然后再将所有的220kV母线作为根节点进行路径搜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确定最终的投退备自投以消除本支路的过载时,首先根据设备与备自投备用母线之间的映射关系,得到故障引起备自投动作后出现过载的支路的设备所关联的备自投备用母线集合{A},再将被故障引起动作的备自投集合{B}与集合{A}取交集得到集合{C};退出的备自投从集合{C}中选取,退出的个数根据过载支路的过载量大小来确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追踪备自投备用母线的方法确定路径上的设备与备自投备用母线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能够建立过载设备与备自投备用母线之间的映射关系,故障发生后能够快速得到故障引起备自投动作后出现过载的支路的设备所关联的备自投备用母线集合{A},并且,本发明通过将被故障引起动作的备自投集合{B}与集合{A}直接取交集的方法快速得到集合{C},再从集合{C}中选取退出的备自投,从而保证退出备自投一定能够对消除设备过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本发明具有计算量小、效率高以及消除设备过载效果明显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通用备自投模型图。
图2为供电路径搜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为方便对技术方案进行描述,首先建立备自投通用模型并予以说明。在如图1所示的通用模型中,备自投包含的信息有:设备1、设备2、开关1、开关2、母线1、母线2及母联开关、备自投的类型(母联备自投或设备备自投)、备自投的充电条件表以及动作条件表。针对某个故障,只有满足充电条件的备自投才能完成充电,并且只有完成充电且满足动作条件的备自投才会启动。图1中的备自投通用模型可以构造4个备自投,各备自投的信息如表1:
表1
一种备自投压板投退集合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78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