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大肠息肉的中药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17536.0 | 申请日: | 2016-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07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中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P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许飞 |
地址: | 51012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大肠 息肉 中药 组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大肠息肉的中药组合物,其原料药为党参、白术、黄芪、薏米、白蔻仁、白花蛇舌草、莪术、田七片和炙甘草。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以有效改善经内镜下摘除腺瘤性大肠息肉患者治疗后症状,临床数据表明,治疗前总平均症状积分为(3.00±0.96)分,治疗后为(0.87±0.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07,P<0.05),治疗后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患者例数均减少,能有效改善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内镜下摘除大肠息肉患者的复发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特别涉及一种防治大肠息肉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是指高出于黏膜、突向肠腔的赘生物,可以有蒂,也可以为广基无蒂,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发病率约为40% ,其中70%~80%为腺瘤性。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50% ~80%的大肠癌是在腺瘤的基础上发生,即所谓“腺瘤一癌” 序列。因此,腺瘤性大肠息肉被称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性大肠息肉复发及癌变主要与其组织学类型、异型增生程度、大小、形态及数量有关。腺瘤性大肠息肉中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为25% ~40% ,管状腺瘤最低,为3.0% ~8.5% ,混合性腺瘤介于两者之问;腺瘤的异型增生程度越高,癌变的危险越大。内镜下摘除大肠息肉并降低其复发率和再发率,其术后复发率约为30% 。Morson等对1000例结直肠腺瘤摘除患者进行随访,2年内累计复发率为75.5%[11]。
临床诊断的大肠息肉在病理学上包括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Peutz Jeghers息肉等) 、炎性息肉和其他(化生性息肉及粘膜肥大赘生物)。总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与癌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只能依据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故常统以大肠息肉作为诊断。
由于饮食和环境的原因,大肠息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广东省中医院内镜中心15年前所有肠镜检查人群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约5-10%,而目前上升至30-40%。大肠息肉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密切关系。40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为20%-30%,而4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则上升为40%~50%。大肠息肉危害较大,大量资料证明93%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性大肠息肉,大肠腺瘤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的4倍,腺瘤性大肠息肉称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从腺瘤发展到癌平均需要3~17年[1-2]。
目前西医治疗大肠息肉的主要方法是诊断明确后给予内镜下切除, 但对于本病的早期预防及病后的一些常见的临床症状,如腹泻、腹痛、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的改善不明显,或者无作用,且对息肉术后复发无效。国内外报道,切除后的大肠息肉复发率30%~50%,多发性腺瘤比单发性复发率高,2年内累计复发率为75.5%[3]。因此,防治大肠息肉术后复发,是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和提高大肠息肉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而运用中医药防治大肠息肉术后复发有较好的疗效,并展示出良好的前景。
大肠“息肉”一词,古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水胀》日:“肠覃如何?岐伯日: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前人无法看到具体的结直肠发病部位,中医学无大肠息肉的病证记载。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 “肠覃”、“内科瘤病”、“肠瘤”等病证范畴。关于其病因病机,大多认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的病机特点。 本虚是“脾气虚弱”,标实是湿热、寒湿、湿浊、痰浊及由此而引起的瘀浊、瘀血内停[4]。本病临床以腹痛、腹泻、便秘、便血、黏液便为主要症状,或无明显不适症状,仅肠镜检查时发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中医院,未经广东省中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75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