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道淤泥真空脱水处理车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15064.5 | 申请日: | 2016-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67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章雪峰;杨俊杰;单玉川;闻卫东;任海刚;郑丽海;傅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杰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浙工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B01D29/56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王利强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脱水处理 排水管 竖向 河道淤泥 水平管 排水机构 淤泥罐 真空泵 通孔 并排布置 车辆本体 工作效率 密封环 连通 出口 | ||
一种河道淤泥真空脱水处理车,包括车辆本体,所述真空脱水处理车还包括真空淤泥罐和排水机构,所述排水机构包括真空泵、水平管和多组竖向排水管,所述真空泵的出口与所述水平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水平管上并排布置所述多组竖向排水管,所述真空淤泥罐的顶面上开有供所述多组竖向排水管插入的通孔,所述竖向排水管与通孔连接处设有密封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作效率较高、处理效果良好的河道淤泥真空脱水处理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道淤泥真空脱水处理车。
背景技术
在我国存在着数量巨大,分布十分广泛的淤堵污染严重的小河道、小湖泊需要治理,首先要对其进行清淤疏浚。传统的河道疏浚方法是采用船用抓斗式吊机,从河道中抓出淤泥,放在运输船上运到指定地点进行集中堆放,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在抓泥过程造成较严重的二次水体污染,而且淤泥含水量极大,运输处置量也大,还需要较大的堆场,占用土地。对于那些淤堵严重的小河道、小湖泊而言,即使采用这种传统方法,也无法将疏浚船开进,由于水深小,运输船只也无法作业。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迫切为需要河道的环境保护及治理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河道清淤与淤泥处理手段。
现有处理河道淤泥也有新技术产生,如采用离心脱水法脱水,减少淤泥的处置量,减少土地的占用,但这种方法需要的设备量及动力均较大,当大量处置时成本太高,故一时难以推广应用。对于淤泥的挖掘方式有用泵吸法,可连续工作,工作效率有较大提高,也可较好地避免对水体的二次污染,但泵吸入的水量相对也较大,对后继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河道淤泥处理方式的工作效率较低、处理效果较差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作效率较高、处理效率良好的河道淤泥真空脱水处理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河道淤泥真空脱水处理车,包括车辆本体,所述真空脱水处理车还包括真空淤泥罐和排水机构,所述排水机构包括真空泵、水平管和多组竖向排水管,所述真空泵的出口与所述水平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水平管上并排布置所述多组竖向排水管,所述真空淤泥罐的顶面上开有供所述多组竖向排水管插入的通孔,所述竖向排水管与通孔连接处设有密封环。
进一步,所述竖向排水管包括金属外管和塑料滤管,所述塑料滤管位于所述金属外管的内部,所述塑料滤管与金属外管之间设有从内到外布置土工布滤袋和金属过滤网。
再进一步,所述真空脱水处理车还包括真空排水设施安装起落架,所述真空排水设施安装起落架包括横梁、横梁升降油缸和真空管升降油缸,所述横梁升降油缸固定安装在所述真空淤泥罐的外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横梁升降油缸的伸缩杆固定连接,所述真空管升降油缸固定在所述横梁上,所述真空管升降油缸的下部伸缩端与所述排水机构联动。
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为:将真空排水脱水方式引入到淤泥快速脱水固结上来,以满足量大,面广的小河道、小湖泊环境治理中淤泥的快速脱水需求,同时采用车载形式,可满足分布广,一次处理量不太大的具体情况。本发明采用真空排水固结技术对淤泥进行快速脱水处理。当淤泥进入真空处理罐后,向罐内淤泥插入多组竖向排水管,竖向排水管通过水平管连通后直接接入真空泵,如图1。对罐内淤泥实施真空排水处理,经过几小时的快速排水处理后,淤泥可以达到车载不滴水的程度,装车运至堆放场。
与当前采用离心脱水方法相比,采用真空排水技术作为淤泥脱水处理的方法可以一次性处理较大量的淤泥,离心脱水方法需要将淤泥旋转,产生离心力,将其中的水脱出。而真空排水法中的淤泥是静止的,通过插入淤泥的真空管提供真空负压,将淤泥中的水吸出。两者所需的动力差别很大,真空脱水法所需的设备简单,所需动力小,处理淤泥的量不受动力设备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杰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浙工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杰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浙工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50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