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合金薄板的双冲头复合多自由度平底无铆塑性连接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114994.9 | 申请日: | 2016-03-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285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 发明(设计)人: | 赵升吨;陈超;韩晓兰;崔敏超;高家明;马子键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1D39/02 | 分类号: | B21D39/02;B21D37/10;B21D43/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 地址: | 71004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冲头 下板 压边圈 下模具 铝合金薄板 多自由度 连接工艺 板料 复合 表面平整 固定不动 间隙流动 连接过程 平整光滑 向下运动 机械锁 可连接 上表面 凸起点 圆环状 叠放 光滑 上板 压住 模具 嵌入 变形 挤压 流动 | ||
铝合金薄板的双冲头复合多自由度平底无铆塑性连接工艺,连接开始前,将上、下板料叠放在下模具上,下模具固定不动,下模具的上表面平整光滑,用压边圈压住上、下板料,压边圈的中心设有第一冲头,第一冲头和压边圈之间设有圆环状的第二冲头,第一、第二冲头之间存在间隙,连接过程开始,第一、第二冲头向下运动,第一、第二冲头挤压上、下板料,使上、下板料发生变形,下模具的表面平整光滑,压边圈限制了上、下板料的材料向外流动,上、下板料的材料只能向第二冲头和第一冲头之间的间隙流动,从而在下板料中间形成一个凸起点并嵌入到上板料中,在上、下板料之间形成一个机械锁,使两块板料连接在一起,本发明具有可连接材料的组合广泛,连接质量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板材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铝合金薄板的双冲头复合多自由度平底无铆塑性连接工艺。
背景技术
近些年,应用连接汽车板材的无铆连接工艺得到了快速发展。无铆连接工艺采用专用凸凹模具对连接板件进行冲压,利用金属塑性变形能力,通过板件之间的内嵌达到连接目的。与传统连接方式相比,除了在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外,还非常适用于异质异型、材料表面有镀层或油漆等覆盖件的连接。无铆钉连接工艺是不需要任何辅助材料就能够实现连接的新工艺,因此它成为铝合金薄板连接的重要方法之一,最大程度加速了汽车轻量化的进程,被广泛地应用到国内外的汽车领域中。无铆连接不需要铆钉,对于轻量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轻质板材的无铆塑性连接方式存在以下几个缺点:无铆连接点的静态强度较低;无铆连接会在板材的一侧产生一个较高的凸起,严重影响了板材连接的质量,目前汽车板材连接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美观程度,而无铆连接由于存在凸起点,使其在汽车板材上的应用受到了限制;由于连接点处的凸起会阻碍运动,无铆连接也不适合应用于板材表面有相对运动的场合;传统无铆连接的上模具和下模具需要严格对中,一旦产生偏移将会严重影响连接强度。
为了克服传统无铆连接的缺点,近些年又有人提出了平底无铆连接的工艺,但这种传统的平底无铆连接方式又存在以下几个缺点:传统平底无铆连接工艺的可调节性差,能够调节的参数少,形成的连接点参数较为单一;传统平底无铆连接的材料是从凸模下向上流动,凸模对它的摩擦阻力大,容易形成内部材料的损伤甚至裂纹;传统平底无铆连接的流动是单向的反挤压方式,流动时阻力大,成形时需要的外界载荷大,成形难度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铝合金薄板的双冲头复合多自由度平底无铆塑性连接工艺,实现轻量化板材的连接,有效增加连接点的强度,成形效果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铝合金薄板的双冲头复合多自由度平底无铆塑性连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连接开始前,将上板料4和下板料5叠放在下模具6上,下模具6固定不动,下模具6的上表面平整光滑,用压边圈3压住上板料4和下板料5,压边圈3的内圆底面有圆角,压边圈3的中心设有第一冲头1,第一冲头1和压边圈3之间设有圆环状的第二冲头2,第二冲头2的中心轴与第一冲头1的中心轴重合,第一冲头1和第二冲头2之间存在间隙,第二冲头2的外径和压边圈3的内径尺寸相同,
连接过程开始,第一冲头1和第二冲头2向下运动,第一冲头1和第二冲头2挤压上板料4和下板料5,使上板料4和下板料5发生变形,下模具6的表面平整光滑,压边圈3限制了上板料4和下板料5的材料向外流动,上板料4和下板料5的材料只能向第二冲头2和第一冲头1之间的间隙流动,从而在下板料5中间形成一个凸起点7并嵌入到上板料4中,在上板料4和下板料5之间形成一个机械锁,使两块板料连接在一起,由于下模具6的表面平整光滑,所以下板料5的下表面始终是平整的。
所述的压边圈3的位置和压力根据需要的成形效果能够分别进行调节。
所述的第一冲头1的位置、速度和压力根据需要的成形效果能够分别进行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49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细长销水平自动装配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物制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