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层连梁洞口模板系统及其应用于双层连梁的工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14322.8 | 申请日: | 2016-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67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治国;童思贤;安凤杰;张静涛;罗亮;许振琪;张英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5/00 | 分类号: | E04G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004 | 代理人: | 朱丽岩,唐晓丽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层 洞口 模板 系统 及其 应用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板系统及其施工方法,特别是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层连梁间洞口模板系统及其应用于双层连梁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主楼核心筒每层墙体门窗洞口上方一般都会设有双层连梁。这种双层连梁的传统支模方法在待浇筑的双层连梁之间固定挤塑聚苯板做为模板,下层连梁的侧模开设透气孔,浇注混凝土时利用混凝土的流动性,自双层连梁两侧的柱模板内流入下层连梁模板内填满,同时振捣双层连梁的侧模以达到下层连梁混凝土密实的效果,待拆除双层连梁侧模后将固定的挤塑聚苯板拆除,参见附图1所示。
但是随着建筑形式的逐渐发展,双层连梁洞口的截面和跨度均逐渐变大,若采用传统的支模施工方法对大截面、大跨度的双层连梁洞口模板施工,由于受现场条件及构件自身特性的限制,通常会存在以下缺点:一、因振捣不足或透气孔堵塞等原因,致使双层连梁的下层连梁中间部位出现孔洞、露筋、混凝土空鼓不密实、以及涨模等混凝土质量缺陷,不能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二、传统的挤塑聚苯板容易变形,会造成洞口大小变形和产生位移,稳定性差;三、挤塑聚苯板通常都是一次性使用,易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施工功效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连梁洞口模板系统及其应用于双层连梁的工法,要解决使用传统的模板系统和施工方法后,混凝土质量存在缺陷不能满足工程质量要求、洞口大小易变形稳定性差以及挤塑聚苯板无法重复使用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层连梁洞口模板系统,包括洞口模板和模板支撑,所述洞口模板包括框体和框体背楞,所述框体支设于双层连梁洞口内并与双层连梁洞口的大小相适应,至少包括上侧板、下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洞口模板还包括该框体内部设有的至少一个竖向贯通连接上侧板和下侧板的下灰振捣筒,
所述上侧板上开有的上口,下侧板上开有对应的下口,上口和下口分别对齐下灰振捣筒的顶端和底端,上口、下灰振捣筒和下口共同形成下灰通道,所述框体的左右两侧分别支顶有水平向的模板支撑。
所述下灰振捣筒由四块周围模板围合而成,所述周围模板的外侧设有主龙骨和次龙骨。
所述框体加设前侧板和后侧板后形成盒体。
所述下灰振捣筒孔的横断面为矩形,纵断面为矩形或梯形。
所述模板支撑为顶模棍,顶模棍沿双层连梁的高度方向至少设置两排,每排沿双层连梁的宽度方向至少设置两道。
所述顶模棍为短钢筋,顶模棍与双层连梁两侧结构柱内预设的竖向附加筋连接固定,所述竖向附加筋的长度大于双层连梁的高度。
所述双层连梁洞口的长度大于3m,其下灰振捣筒至少设置两个,振捣筒布置间距最小为500mm,最大布置间距为1000mm。
一种应用双层连梁洞口模板系统的双层连梁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绑扎双层连梁钢筋和双层连梁两侧结构柱的柱筋;
步骤二,钢筋绑扎完毕后,在柱筋上绑扎竖向附加筋;
步骤三,焊接顶模棍前拉设水平线,保证所有顶模棍均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将水平的顶模棍与竖向附加筋焊接,所述顶模棍的端头露出柱筋的长度与结构柱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相等;
步骤四,根据结构设计图确定出双层连梁洞口的大小,制作与双层连梁洞口大小相适应的框体,在框体的上侧板开上口,在下侧板上开下口,将下灰振捣筒的顶端对应上口,下灰振捣筒的底端对应下口,然后在框体背部固定框体背楞形成洞口模板;
步骤五,将制好的洞口模板塞进双层连梁洞口中,然后将顶模棍的端头支顶在框体的左右两侧;
步骤六,支设双层连梁模板和双层连梁两侧构造柱的模板,所述双层连梁的侧模板自洞口处断开为上部和下部;
步骤七,浇筑上层连梁混凝土,混凝土顺次自上连梁和下灰振捣筒流入下层连梁进行振捣,同时混凝土也自双层连梁的两侧的构造柱内流入下层连梁中进行振捣;
步骤八,养护混凝土初凝达到强度要求后拆除模板,循环至下一个施工部位;
步骤九,拆除模板后用剔凿工具将下灰振捣筒内形成的筒柱剔除;
步骤十,剔凿完毕后先用毛刷将剔凿面刷干净并用水冲洗,然后使用与双层连梁混凝土相同标号的水泥制成的水泥浆对剔除筒柱后在上层连梁的下侧表面以及下层连梁的上侧表面上残留的破损部位进行界面处理;
步骤十一,混凝土终凝后,加强洒水养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43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快速安装及回收防护棚
- 下一篇:提升电梯井道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