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加锡电烙铁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10788.0 | 申请日: | 2016-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85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王粟;徐希;张威亚;邱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3/03 | 分类号: | B23K3/03;B23K3/053;B23K3/06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0068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电烙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烙铁,具体的说是一种自动加锡电烙铁。
背景技术
传统电烙铁根据发热方式分为内热式和外热式,是利用热传导的方式使前端烙铁头发热,然后使锡丝熔化,达到焊接的目的。但一手拿锡,另一只手拿电烙铁,导致元器件在焊板上的位置难以把握好,特别是贴片元器件。另一方面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大批量手工焊接的情况。
由于一般使用的焊锡丝的熔点在200摄氏度左右,而锡丝中一般都添加了助焊剂,助焊剂会增加焊锡的流动性,但助焊剂在100摄氏度左右时就会升华,若焊锡长时间处于液态会使助焊剂全部升华,从而降低焊锡的流动性,成为死锡。所以加热装置的设计是一个难点, 专利申请文件CN104526101A公开了一种触压式自动供锡电烙铁,该电烙铁先将锡丝全部融化于空腔内,然后再利用打气筒原理将液态锡喷出,由于焊锡长时间处于液态,锡丝中的助焊剂会全部升华,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液态锡已经没有流动性,难以被喷涂在元器件上,即使能够被喷涂上去,也没有流动性,所以实用性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加锡电烙铁,包括传动模块和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模块包括用作手柄的外壳、用作锡丝传递通道的内腔体、与内腔体下端相连用于隔热的陶瓷内腔体、套在陶瓷内腔体上端可自由滑动的推动体、以及加丝按钮,所述内腔体和陶瓷内腔体设于外壳内,所述内腔体和陶瓷内腔体相接处设有一对单向旋转的圆齿轮,所述两个圆齿轮之间设有刚好供锡丝通过的间隙,所述圆齿轮侧面设有与之相咬合且可上下自由移动的直齿条,所述直齿条下端与推动体上端铰接,所述推动体下端与外壳下部通过弹簧铰接,所述推动体一侧为上大下小的锥形,所述加丝按钮与推动体锥形侧的外壳铰接,所述加丝按钮转动时刚好能按压锥形侧推动体且使推动体向上移动;
所述加热模块包括用于熔化锡丝且下端为尖嘴型的发热体、用于对锡丝电磁感应加热的导体绕线、用于对发热体加热的电热丝、以及控制导体绕线和电热丝加热的控制电路板,所述发热体上端与外壳下端相连,所述导体绕线设于陶瓷内腔体下部,所述陶瓷内腔体下部分伸入发热体内至尖嘴处,位于上端的内腔体和位于下端的陶瓷内腔体构成完整的锡丝传递和加热通道。
作为优选,所述圆齿轮的齿轮为倒方向齿轮,所述外壳在与圆齿轮的转轴相连处设有横向槽,使得圆齿轮可在外壳内横向移动从而改变两个齿轮之间的距离,所述直齿条的齿轮为了配合圆齿轮单向旋转设成倒三角形,所述直齿条靠近圆齿轮处设有弹簧与外壳侧壁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圆齿轮有一定厚度,圆齿轮侧面中间部设有与锡丝接触的凹槽,所述凹槽深度为0.5-1.5mm,可防止锡丝在向下运动过程中移到圆齿轮侧面边缘而卡住。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与发热体连接处设有防止手滑触摸到发热体的凸起。
作为优选,所述加丝按钮与推动体设有具有良好润滑度的塑料小块。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内腔体和加丝按钮均由塑料制成,所述导体绕线和发热体均由铜制成,以保障良好的加热效率。
本发明有益效果是:
a焊接只需用一只手就能完成,而另一只手可以固定元器件。
b利用先预热后加热的方式,最大限度防止锡长时间处于液体状态而出现死锡的情况。
c借用内热式电烙铁的构造,既能用于焊接,也能用于拆焊,方便实用。
d与专利申请文件CN104526101A相比,本发明不会使焊锡丝长时间处于液体状态,使用简单方便,内部构造简单,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一种自动加锡烙铁整体结构图;
图2:圆齿轮正面视图;
图3:圆齿轮俯视图;
图4:加丝按钮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内腔体,3陶瓷内腔体,4推动体,5圆齿轮,6直齿条,7加丝按钮,8发热体,9导体绕线,10电热丝,11塑料小块,12凹槽,13转轴,14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举例说明。
本发明由传动模块和加热模块两部分构成。
传动模块包括外壳1,内腔体2、推动体4、圆齿轮5、直齿条6、陶瓷内腔体3和加丝按钮7。
内腔体2由普通塑料构成,连接整个烙铁,是不同规格锡丝传递的通道,形状为空心圆柱体,直径为6mm。与下端的陶瓷内腔体3对接构成内部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07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应于大型管道筒体开坡口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调温节能电烙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