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良盐碱土壤的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10113.6 | 申请日: | 2016-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33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赵洪军;赵庆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洪军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良 盐碱 土壤 有机肥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良盐碱土壤的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属肥料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土壤盐碱化通常是由于灌溉不当、用水过量等原因引起地下水位上升,从而造成土壤中盐分积聚的过程,这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及受海水侵灌的海滨低地区域,而农业种植区土壤盐碱化主要是由于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我国盐渍土地总面积14.87亿亩,其中现代盐渍土壤5.54亿亩,潜在盐渍化土壤2.60亿亩,全国受盐碱化危害的耕地达1.4亿亩,它们主要分布在新疆、河西走廊、河套平原、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西部以及滨海地区,其中西北内陆地区盐碱化耕地面积占总耕地总面积的15%,在我国的盐碱耕地中,大约73%属轻度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影响不严重,其余27%为中强度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常用灌水洗盐、深耕客土、物理化学法以及农业中的植物改良法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但操作成本高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以动植物残体为有机源制备的颗粒有机肥料是目前比较新型的改良产品,在改良土壤环境、利用盐渍化土地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不仅成本低,而且无二次污染等优点,目前已被很多专家学者认可,但在应用中颗粒有机肥料改良盐渍化土地仍存在效果较缓慢、改良成本高等弊端,尚未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为弥补现有有机肥料在改良盐碱土壤方面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良盐碱土壤的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目的在于生产一种含有多种微生物活性菌种、成本低廉的新型有机肥料产品,可改善长期使用化学肥料造成盐碱化的保护性耕地的作物种植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利用微生物促进土壤中养分的释放,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强渗透性,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释放,提高作物养分利用率,改善土壤肥沃度,保证土壤可持续耕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良盐碱土壤的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腐熟剂:按重量份向1号发酵池中投入4~6份冷解糖芽孢杆菌、6~8份玉米粉、6~8份豆粕、8~10份糠醛渣、8~10份棉粕、12~16份磷酸二氢钙、18~22份浓度为2%的糖蜜,混合搅拌均匀,制成菌种腐熟混合物,加水将上述菌种腐熟混合物水分调整至55%~65%,之后加入27~32份小麦秸秆,密封于25℃~30℃条件下厌氧发酵3~5天,将经过厌氧发酵的物料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备用,取12~16份滤液加入8~10份活性炭、2~3份EM菌剂,搅拌混合均匀,即得腐熟剂;
2、制备腐熟有机物料:按重量份取6~8份棉粕、6~8份草木灰、12~16份糖渣,投入2号发酵池,搅拌混合均匀,取22~24份步骤1制备的腐熟剂、6~10份浓度为2%的糖蜜、2~3份硝化细菌混合均匀,喷在2号发酵池有机物料上,于25℃~30℃条件下堆积发酵3~5天,每隔6~8h翻堆一次,腐熟结束将物料平摊晾晒直到含水量≤10%,粉碎过40目筛,即得腐熟有机物料;
3、制备有机混料:将步骤1制备的滤渣平摊晾晒,直至含水量小于10%,粉碎过40目筛,制得滤渣粉;按重量份取滤渣粉12~18份加步骤3制备的腐熟有机物料8~10份,混合均匀即得有机混料;
4、制备四菌种发酵混料:按重量份向3号发酵池中投入4~6份巨大芽孢杆菌、12~18份步骤1制备的腐熟剂、15~23份步骤3制备的有机混料、13~15份菜籽饼、9~16份麸皮、8~12份米糠,搅拌混合均匀,于25℃~30℃条件下堆积发酵3~5天,每隔6~8h翻堆一次,腐熟结束将物料平摊晾晒直到含水量≤10%,粉碎过40目筛,即得四菌种发酵混料;
5、制备成品:按重量份取27~34份步骤2制备的腐熟有机物料、32~38份步骤3制备的有机混料、20~22份步骤4制备的四菌种发酵混料、6~8份磷石膏、12~14份沸石粉、9~14份凹凸棒粉,经过混合配料、滚筒造粒、烘干、冷却、筛分、包装,即得成品有机肥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洪军,未经赵洪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01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