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血脉瘀滞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108149.0 | 申请日: | 2016-0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6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 发明(设计)人: | 陈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彬 |
| 主分类号: | A61K36/89 | 分类号: | A61K36/89;A61P9/00;A61P31/00;A61K35/2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12000 陕西省咸阳市渭***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血脉 瘀滞型 感染性 心内膜炎 中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血脉瘀滞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而引起的炎症。中医认为感染性心内膜 炎多属“心痛”、“胸痹”、“痰饮”、“水肿”等范畴。其发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或 饮食不节,或房劳过度,或情志失调,耗伤气血阴精,导致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温热毒邪乘 虚而入。或经卫传气血,由表及里;也可直中气分,或直达营血,热的营阴,迫血妄行,甚至逆 传心包,变生危证。病至后期,余邪末尽,阴液已伤,热邪恋于阴分,或阴虚血涩,瘀血内停, 或虚热内扰心神,湿热之邪,耗气伤阴,气阴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则诸证丛生。临床以 发热、心脏杂音、栓塞现象,血培养阳性等为特点。目前,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方法主要 有:西医治疗、中医治疗、手术治疗。西医治疗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时间比较长,而且停药 后容易反复,而中医治疗既能避免手术的风险,又能彻底治愈此症,因此受到广泛关注。中 医治疗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辩证论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中医根据不同原因引起的感 染性心内膜炎,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辨证治疗,将本病分为:热毒炽盛型、气阴两虚型、阴虚火 旺型、血脉瘀滞型。目前,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药有多种,但针对于血脉瘀滞型感染性 心内膜炎的中成药尚无报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的缺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用的治疗血脉瘀滞型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其配比,达到安全有效治愈 血脉瘀滞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目的。
为达成以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治疗血脉瘀滞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药及 其制备方法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血脉瘀滞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材制 成:
崖棕根4-16份、五灵脂4-16份、首乌藤6-18份、柠条根9-21份、赤芍4-16份、长管蝙蝠草 10-30份、青刺尖6-18份、龙船花根20-40份、椋子木4-16份、白牛膝10-30份、风车藤10-30 份、藓生马先蒿3-15份、缬草3-15份、柏子仁9-21份、毛诃子2-14份。
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治疗血脉瘀滞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列 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
崖棕根7-13份、五灵脂7-13份、首乌藤9-15份、柠条根12-18份、赤芍7-13份、长管蝙蝠 草15-25份、青刺尖9-15份、龙船花根25-35份、椋子木7-13份、白牛膝15-25份、风车藤15-25 份、藓生马先蒿6-12份、缬草6-12份、柏子仁12-18份、毛诃子5-11份。
本发明最佳的一种治疗血脉瘀滞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列 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
崖棕根10份、五灵脂10份、首乌藤12份、柠条根15份、赤芍10份、长管蝙蝠草20份、青刺 尖12份、龙船花根30份、椋子木10份、白牛膝20份、风车藤20份、藓生马先蒿9份、缬草9份、柏 子仁15份、毛诃子8份。
本发明的一种治疗血脉瘀滞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采用下述方 法制备:
A:称取重量配比的崖棕根、五灵脂、首乌藤、柠条根、赤芍、长管蝙蝠草、青刺尖、龙船花 根、椋子木、白牛膝、风车藤、藓生马先蒿、缬草、柏子仁和毛诃子备用;
B:将上述十五味药材倒入器皿内,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
C: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
D:合并滤液,浓缩,干燥,装入胶囊壳即可。
配方中所涉及到的药材的来源及功能主治如下:
崖棕根【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芝叶苔草的根。【性味】味甘;辛;性温【归经】肺; 肝;肾经【功能主治】益气养血;活血调经。主气血虚弱;倦怠无力;心悸失眠;月经不调;经 闭。
五灵脂【来源】药材基源:为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之干燥粪便。【性味】味苦;甘;性 温【归经】肝;脾经【功能主治】活血止痛;化瘀止血;消积解毒。主心腹血气诸痛;妇女闭经; 产后瘀滞腹痛;崩漏下血;小儿疳积;蜈蚣咬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彬,未经陈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81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