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极片及采用该电池极片的二次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07413.9 | 申请日: | 2016-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6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郭培培;赵义;何平;程文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 | 分类号: | H01M4/13;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王刚;龚敏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采用 二次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元件领域,具体讲,涉及一种电池极片及采用该电池 极片的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能量密度高、平均开路电压高和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已广 泛应用于移动、便携式电器中。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的极片包含集流体、 极耳和活性物质层,其中活性物质层为连续均匀的涂层。阴极极片、阳极 极片与隔离膜一起组成电芯,电芯的厚度由阴极极片和阳极极片的厚度、 隔离膜的厚度、极耳的厚度共同累加组成。在电芯的不同部位,厚度并不 相同,其中在焊接极耳处的厚度最大。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一般均以电池 的最大厚度定义该型号电池的厚度。
随着电子产品向小型化、多功能化发展,其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电池在同样的空间内要贡献出更多的容量。而 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的厚度由于极耳厚度的累加,使得焊接极耳区域的厚度 为电池的最大厚度,而未焊接极耳的区域厚度则相对较小,这部分空间不 能被充分利用,导致在一定型号尺寸内,电池的容量难以进一步提高。极 耳的厚度对电池厚度的累加已经成为制约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进一 步提升的瓶颈之一。
常规锂离子电池电芯存在极耳以及绝缘胶对电芯厚度的叠加问题,使 得极耳区成为电池的最大厚度区,极耳区以外的电芯尺寸空间白白浪费, 导致能量密度损失;虽然有采用设计极耳容纳槽位区的方式来改善极耳厚 度叠加带来的能力密度损失问题,但极耳容纳槽位区并无能量发挥,且极 片上粘贴的绝缘胶带来的厚度叠加问题并未解决,影响能量密度的充分提 升。
现有技术主要是通过在极片上开设凹槽,将极耳焊接在凹槽内,从而 达到提升能量密度的目的。专利文献CN203733894U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 池,其中阴极膜片上设置有第一凹槽,阳极膜片上设置有第二凹槽,阴极 极耳焊接于第一凹槽内,阳极极耳焊接于第二凹槽内,阴极极耳的上下两 个表面上覆盖有第一绝缘胶层,第二凹槽对应的阴极膜片的表面贴有第二 绝缘胶层。由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挖除了活性物质层,此区域并无能量 发挥,绝缘胶层也占据了电池内部分空间,影响了能量密度的充分提升。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特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极片,能够提高电池的容量密度。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采用本申请的电池极片制备的二次电池。
本申请还提供该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
为了完成本申请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池极片,包括极 耳、集流体和附着在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的膜片,所述膜片上设置有凹槽, 所述极耳镶嵌于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集流体电连接,所述极耳包括镶嵌于 所述凹槽内的内嵌部和外露于所述凹槽的外露部,所述内嵌部的上表面覆 盖有活性物质覆盖层。
优选的,所述内嵌部的厚度与所述活性物质覆盖层的厚度之和不大于 所述膜片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内嵌部的厚度与所述活性物质覆盖层的厚度之和等于所 述膜片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深度等于膜片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膜片和所述活性物质覆盖层为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
优选的,所述电池极片为阴极极片3,包括阴极极耳4、阴极集流体 31和附着在阴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的阴极膜片32,所述阴极膜片32上 设置有第一凹槽G31,所述阴极极耳4镶嵌于所述第一凹槽G31并与所述 阴极集流体电31连接,所述阴极极耳4包括镶嵌于所述第一凹槽G31内 的第一内嵌部和外露于所述第一凹槽G31的第一外露部,所述第一内嵌部 的上表面覆盖有阴极活性物质覆盖层33。
优选的,所述电池极片为阳极极片1,包括阳极极耳2、阳极集流体 11和附着在阳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的阳极膜片12,所述阳极膜片12上 设置有第二凹槽G11,所述阳极极耳2镶嵌于所述第二凹槽G11内并与所 述阳极集流体11电连接,所述阳极极耳2包括镶嵌于所述第二凹槽G11 内的第二内嵌部和外露于所述第二凹槽G11的第二外露部,所述第二内嵌 部的上表面覆盖有阳极活性物质覆盖层13。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包括阴极极片3和阳极极片1,所述阴 极极片3为本申请的电池极片和/或所述阳极极片1为本申请的电池极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74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