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四合一电极燃料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107322.5 | 申请日: | 2016-0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9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印实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8/02 | 分类号: | H01M8/02;H01M4/86;H01M4/88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一 电极 燃料电池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四合一电极燃料电池及其制备方 法。
【背景技术】
为了缓解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两大危机,燃料电池目前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 点,其具有环保、高效、启动快等优点。传统的燃料电池一般采用平板型板框式 结构,且阴、阳极流场,密封垫圈,支撑层,微孔层,阴、阳极催化层均独立制 作,分散布置,组装电池时分层累加。这种分层结构导致电池组装过程工序冗杂, 整体结构复杂,不利于电池的小型或微型化,且制作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四合一电极燃料电池及其制备方 法,该燃料电池运用电极一体化制作技术。这使得该燃料电池的附加零件数量大 为减少,从而有利于减小体积和重量,使其结构更加紧凑,同时也使得燃料电池 的生产装配更加便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四合一电极燃料电池,包括贴合并起固定作用的上端板和下端板,上端 板和下端板之间设置有相贴合的四合一阳极和四合一阴极,其中四合一阳极与上 端板相扣合,四合一阴极与下端板相扣合,且四合一阳极和四合一阴极之间设置 有阳离子交换膜。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
所述上端板的内侧开设有与四合一阳极尺寸一致的阳极槽,阳极槽上开设两 个燃料孔。
所述燃料孔呈对角线分布,一个作为燃料进口,一个作为燃料出口。
所述下端板的内侧开设有与四合一阴极尺寸一致的阴极槽。
所述上端板和下端板均为方形,且四个顶角相同位置处均开设有端板固定 孔,上端板和下端板贴合时,通过贯穿端板固定孔的螺栓密封固定。
所述四合一阳极包括一体化集成的阳极流场、阳极支撑层、阳极微孔层和阳 极催化层;四合一阴极包括一体化集成的阴极流场、阴极支撑层、阴极微孔层和 阴极催化层。
所述阳离子交换膜的尺寸大于四合一阳极和四合一阴极。
一种四合一电极燃料电池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使用三维建模软件建模,制作上端板和下端板;
2)采用泡沫导电材料制作阳极流场、阳极支撑层和阳极微孔层,同时使用 浸润涂覆方法将阳极催化层与阳极微孔层耦合;
3)采用泡沫导电材料制作阴极流场、阴极支撑层和阴极微孔层,同时使用 浸润涂覆方法将阴极催化层与阴极微孔层耦合;
4)将四合一阴极扣合在下端板的阴极槽中,然后再四合一阴极上依次叠放 阳离子交换膜以及四合一阳极,再把上端板盖在四合一阳极上,使四合一阳极扣 合在阳极槽中,最后将上端板和下端板的端板固定孔对齐,用螺栓固定,实现密 封、紧固整个电池,完成整个电池的制作。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
所述步骤2)和步骤3)中,泡沫导电材料为泡沫镍或泡沫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四合一阳极,采用泡沫导电材料(例如泡沫镍或泡沫碳)代替传统的 阳极流场、阳极支撑层和阳极微孔层,同时使用浸润涂覆方法将阳极催化层与微 孔层耦合,使阳极结构更加简单、紧凑,重量减轻。
(2)四合一阴极,采用泡沫导电材料(例如泡沫镍或泡沫碳)代替传统的 阴极流场、阴极支撑层和阴极微孔层,同时使用浸润涂覆方法将阴极催化层与微 孔层耦合,使阴极结构更加简单、紧凑,重量减轻。
(3)端板电极槽与四合一电极的配合使用,通过阳离子交换膜和端板固定 孔的设计,施加外力实现预紧及密封,摒弃了传统密封垫圈的单独设置,有利于 系统的紧凑化和轻量化。
(4)本发明的三维形貌,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改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完整电池爆炸视图放大轴测图;
图2为本发明上端板放大轴测图;
图3为本发明四合一阳极功能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四合一阴极功能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下端板放大轴测图;
图6为本发明实例中所述结构与现有结构的V-I实验结果曲线对比图对;
图7为本发明实例中所述结构与现有结构的P-I实验结果曲线对比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73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由聚酯纤维废弃物中分离除去异种材料的方法
- 下一篇:再生橡胶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