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电操作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7291.3 | 申请日: | 2016-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30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曾元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翼盛智成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0 | 代理人: | 黄威 |
地址: | 5238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部电源 用户设备 充电操作 充电接口 电池充电 电池电量 监测结果 电池 电池充满 电流通道 断开 电量 充电 受损 监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电操作控制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用户设备接受外部电源充电的过程中,监测所述用户设备的电池电量是否已经充至预定阈值,并生成监测结果;B、在所述监测结果为所述电池电量已充至所述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断开所述用户设备中的充电接口与电池之间的电流通道;其中,所述充电接口用于与所述外部电源连接,并从所述外部电源接收用于为所述电池充电的电量。本发明能在电池充满电后避免因继续向电池充电而导致电池受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充电操作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操作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用户设备(例如,手机)一般都需要利用外部电源来为其电池进行充电。
传统的用户设备的充电操作一般为:所述用户设备的充电接口与所述外部电源的充电插头连接,以接收所述外部电源输出的电量。
在实践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传统的用户设备在充满电(电池电量达到100%)后,在用户设备的充电接口没有与外部电源断开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用户设备的电池可能会因继续充电受损。
故,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操作控制方法及装置,其能在电池充满电后避免因继续向电池充电而导致电池受损。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充电操作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用户设备接受外部电源充电的过程中,监测所述用户设备的电池电量是否已经充至预定阈值,并生成监测结果;B、在所述监测结果为所述电池电量已充至所述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断开所述用户设备中的充电接口与电池之间的电流通道;其中,所述充电接口用于与所述外部电源连接,并从所述外部电源接收用于为所述电池充电的电量。
在上述充电操作控制方法中,在所述步骤A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C、在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外部电源连接的情况下,判断所述用户设备所处的状态,并生成判断结果;D、在所述判断结果为所述用户设备所处的状态为关机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用户设备接受所述外部电源充电;E、在所述判断结果为所述用户设备所处的状态为开机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用户设备展示预设提示信息,其中,所述预设提示信息为提醒用户选择第一选项或第二选项的信息,所述第一选项为控制所述用户设备接受所述外部电源充电的选项,所述第二选项为控制所述用户设备消耗所述外部电源所提供的电量的选项。
在上述充电操作控制方法中,在所述步骤E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F、在用户选择所述第二选项的情况下,断开所述电流通道,以使所述用户设备消耗所述外部电源所提供的电量。
在上述充电操作控制方法中,在所述步骤E之后,以及在所述步骤A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G、在用户选择所述第一选项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用户设备接受所述外部电源充电。
在上述充电操作控制方法中,在所述步骤A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H、在所述监测结果为所述电池电量已充至所述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用户设备展示所述预设提示信息;I、在用户选择所述第二选项的情况下,断开所述电流通道,以使所述用户设备消耗所述外部电源所提供的电量。
一种充电操作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监测模块,用于在用户设备接受外部电源充电的过程中,监测所述用户设备的电池电量是否已经充至预定阈值,并生成监测结果;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监测结果为所述电池电量已充至所述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断开所述用户设备中的充电接口与电池之间的电流通道;其中,所述充电接口用于与所述外部电源连接,并从所述外部电源接收用于为所述电池充电的电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72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