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SOC备电方法以及SOC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5882.7 | 申请日: | 2016-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23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张贤;严春宝;谭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2/16 | 分类号: | G06F12/16;G06F1/30;G06F1/3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王仲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soc 方法 以及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备电方法,用于节约系统的备电成本。本发明公开的方法包括:备电管理模块在备用电源启动后,将数据缓存介质中的待保存的数据写入数据暂存介质中,然后立即将处理器下电。之后备电管理模块将数据暂存介质中待保存的数据写入非易失存储介质中,再关闭备用电源。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使得处理器在备电流程中只需要运行毫秒级别的时间即可关闭。后续的操作都由备电管理模块来完成,处理器无需执行常规的存储业务关闭流程和常规的操作系统关闭流程。这样就能够大幅度的减小存储设备在备电流程中的功耗,节约了备电成本。本发明还提供了相关的备电管理模块、SOC和存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存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SOC备电方法以及SOC。
背景技术
存储设备处理的数据会即时保存在处理器的缓存中,而缓存是一种易失存储介质,其中的数据会随着存储设备处理器的掉电而丢失。因此,当为存储设备供电的市电掉电时,存储设备当前正在处理的数据有丢失的风险。
为此,现阶段的存储设备中一般设置有备用电源,当市电掉电时,存储设备立即启用备用电源开始备电流程,将处理器缓存中的数据写入非易失存储介质中,以保证存储设备当前正在处理的数据不丢失。
但是,为了保证能够顺利的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非易失存储介质,处理器在备电流程中需要一直保持存活状态。由于处理器的功耗往往较高,因此会消耗较多的电池电量,导致存储设备需要配置较大容量的备用电池,备电成本较高,不利于存储设备的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备电方法,用于节约系统的备电成本。本发明还提供了相关的备电管理模块、系统级芯片(英文:system on chip,缩写:SOC) 和存储设备,以下将分别进行描述。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备电方法,适用于存储设备。该存储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备用电源和备电管理模块。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包括数据缓存介质、数据暂存介质、以及非易失存储介质。数据缓存介质用于临时保存处理器当前处理的数据,会随着处理器的关闭而掉电,一般由处理器的缓存来担任。数据暂存介质不会随着处理器的关闭而掉电。数据缓存介质与数据暂存介质均属于易失存储介质,其中保存的数据在存储设备下电后会丢失,但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保存的数据在存储设备下电后不会丢失。备电管理模块用于执行本发明提供的备电方法,且备电管理模块的功率小于处理器的功率。当市电掉电后,存储设备的备用电源启动,备电管理模块开始将数据缓存介质中待保存的数据写入数据暂存介质中,然后立即关闭处理器。在处理器关闭后,备电管理模块将写入数据暂存介质中的待保存的数据写入非易失存储介质中,并在完成将待保存的数据写入非易失存储介质的操作后,关闭备用电源,将存储设备下电。本发明提供的备电方法中,备电管理模块在备用电源启动后,将数据缓存介质中的待保存的数据写入数据暂存介质中,然后立即将处理器下电。之后备电管理模块将数据暂存介质中待保存的数据写入非易失存储介质中,再关闭备用电源。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使得处理器在备电流程中只需要运行毫秒级别的时间即可关闭。后续的操作都由备电管理模块来完成,处理器无需执行常规的存储业务关闭流程和常规的操作系统关闭流程。与现有技术相比,处理器关闭的更早,且执行的流程更少,这样就能够大幅度的减小存储设备在备电流程中的功耗,进而减小存储设备对电池容量的需求,节约备电成本。
可选的,数据暂存介质不会随着处理器的关闭而掉电,具体可以由处理器的内存或末级缓存来担任。
可选的,备电管理模块可以确定处理器将待保存的数据写入数据暂存介质中的起始地址和结束地址,然后根据该起始地址和结束地址,将起始地址和结束地址之间的待保存的数据写入非易失存储介质中。
可选的,备电管理模块还可以将备电信息与待保存的数据一同写入非易失存储介质中。备电信息用于描述备电流程的所涉及的信息,备电管理模块将备电信息写入非易失存储介质,有利于存储设备在市电修复后根据该备电信息恢复待保存的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58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