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光合细菌菌株、含该菌株的液体肥及制备方法、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05754.2 | 申请日: | 2016-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58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闫志英;袁月祥;许力山;廖银章;李志东;李东;刘晓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5F15/00;C05F11/08;C12R1/01 |
代理公司: | 成都赛恩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2 | 代理人: | 高利丹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合 细菌 菌株 液体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株光合细菌菌株及富含该菌株的液体肥,属于微生物发酵及农业种植等技术领域。该菌株经鉴定为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sp.)HL CGMCC No.11874,能够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利用沼液基质快速繁殖生长。本发明还提供了该菌株作为微生物液体肥的应用:以新鲜沼液为原料,对红假单胞菌HL进行培养而得,菌液中红假单胞菌HL浓度≥108CFU/mL。本发明将沼液基质利用与光合细菌培养进行耦合,生产出具备多重特殊性能的微生物液体肥料,提供了一种廉价绿色的沼液高附加值开发技术与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菌株及富含该菌株的液体肥,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沼液原料的微生物液体肥、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发酵及农业种植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每年畜禽养殖粪便的产生量已达25亿吨,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农业生产产生7亿多吨农作物秸秆。以沼气工程为代表的厌氧发酵技术是一种能消纳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缓解能源短缺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据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各类沼气工程已超过10万处,农村沼气用户沼气池4300万户,并且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建成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0000座。伴随沼气工程的大规模发展,其产生的沼液沼渣等发酵残留物的大幅增多,全国每年沼液排放量已超过1.3亿吨,沼液中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以及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因此,沼液如何消纳已成为限制沼气工程发展的瓶颈性问题。目前对沼液处理的方法可概括为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处理两方面,沼液资源化利用包括沼液肥料化还田、沼液浸种、沼液生物农药、沼液作为培养基等;沼液达标处理有高成本工业化处理和人工湿地或氧化塘自然生态处理。达标排放处理将沼液视为高有机物、高氮磷的污水,采用生物、化学等方法进行处理,不利用或少利用其中的营养物质,是一种单纯的污染治理技术,处理成本非常高昂,在大多数中小沼气工程中很难采用;资源化利用强调对沼液中营养物质的利用,将沼液作为资源进行开发,是处置沼液的优选方式。目前,沼液的资源化利用多在农业种植领域的低端利用为主,但随着我国农药减量控害、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的深入推进,有机肥料及生物农药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沼液中含有各类氨基酸、赤霉素、生长素、糖类、核酸以及抗生素等,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因此,对沼液进行高附加值开发,将对破解沼液消纳困难制约我国沼气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沼液高附加开发利用也有陆续报道,如CN 105254367A公开了一种“一种用沼液制取滴灌专用肥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澄清的沼液为基料,添加营养元素和微生物菌剂混合制备得到滴灌专用肥,但该方法设备投资大,处理运行成本高。CN 102503660A公开了一种“一利用沼液制成的高效微生物液体菌肥及应用”,该菌肥是以澄清的沼液和微生物功能菌、植物生长调节剂、扩散剂为母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得到微生物液体菌肥,但该菌肥中添加了大量无机化学成分,对沼液天然成份产生了破坏。
综上所述,对沼液高附加值开发大都停留沼液浓缩、沼液混配等技术层面,这些技术要么存在设备投资巨大,运行成本高昂;要么存在破坏沼液天然成份等问题。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廉价绿色的沼液高附加值开发技术与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微生物液体肥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株高效光合细菌菌株以及基于沼液原料的富含该光合细菌菌株的微生物液体肥,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该微生物液体肥的制备方法。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该微生物液体肥的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株光合细菌菌株,经鉴定为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sp.)HL CGMCC No.11874,该菌株能够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利用沼液基质快速繁殖生长。
该菌株从池塘底泥样品中筛选得到,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简称为CGMCC,保藏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编号为:CGMCC No.11874,保藏日期为:2015年12月14日。该菌性状特征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57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