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侧翻结构及具有防侧翻结构的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03790.5 | 申请日: | 2016-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2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翼耀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7/02 | 分类号: | B62D37/02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龙玉洪 |
地址: | 400023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侧翻 结构 具有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侧翻结构及具有防侧翻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车辆侧翻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绕其纵轴线转动90°或更大的角度,以至车身与地面相接触的一种危险的侧向运动。可能引起汽车侧翻的因素很多,包括汽车结构、驾驶员和道路条件等。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侧翻事故都是由于车辆转弯时车速太快引起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一旦行驶路径非直线,车辆的横向离心力会随着车辆行驶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车辆的自重加在车轮上的力矩不足以克服车辆的横向离心力时,车辆就会发生侧翻,常常造成车毁人亡的严重交通安全事故。因此,在车辆上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新颖,易于实现的高速转弯防侧翻结构成为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新颖,易于实现,防止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发生侧翻事故,还能辅助发动机舱散热的防侧翻结构及具有防侧翻结构的汽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侧翻结构,其要点在于:包括底盘、发动机舱和机舱盖,其中在底盘的前部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在所述发动机舱外部的两侧面或者所述机舱盖上设有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通过至少一组风道连通。
采用以上结构,将车辆行驶时车底的部分气流通过风道排出,有效减小车辆的离心力,并且风道排出的空气作用于挡风玻璃,会增加车辆的下压力,增大车轮的摩擦力,进而防止车辆发生侧翻事故,另外,通过风道排出的空气会带走部分发动机舱内的热量,帮助发动机舱散热。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底盘的中轴线上或者以该中轴线为中心线(即中心线为底盘的中轴线)对称分布。采用以上结构,结构合理,更加利于保持车身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机舱盖的中轴线上或者以该中轴线为中心线(即中心线为机舱盖的中轴线)对称分布。采用以上结构,结构合理,更加利于保持车身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安装有格栅。采用以上结构,防止较大的异物落入风道,对风道造成损伤。
作为优选:所述风道采用导热材料。采用以上结构,利于发动机舱内的热量传递到风道内部,被高速通过的空气带走,进而有效辅助发动机舱散热。
一种具有防侧翻结构的汽车,包括上述的防侧翻结构。
采用以上结构,汽车底部的部分气流通过防侧翻结构排出,防止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发生侧翻事故,同时辅助发动机舱散热。
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防侧翻结构及具有防侧翻结构的汽车,结构简单、新颖,易于实现,既有效防止发生车辆侧翻事故,又可帮助发动机舱散热,并且车辆改装成本低廉,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请参见图1,一种防侧翻结构,在底盘5的前部以底盘5的中轴线为中心线对称设有2个进风口3,所述进风口3均安装有格栅3a,在机舱盖6上以机舱盖6的中轴线为中心线对称设有2个出风口4,所述出风口3均安装有格栅3a(图中未示出),且出风口4的开口均朝向挡风玻璃,2个进风口3和2个出风口4各自通过1组风道2连通,2组风道2均优选位于发动机舱1内,并且风道2采用导热材料。
实施例2,请参见图2,一种防侧翻结构,在底盘5前部的中轴线上设有1个进风口3,该进风口3安装有格栅3a,在机舱盖6上以机舱盖6的中轴线为中心线对称设有2个出风口4,所述出风口3均安装有格栅3a(图中未示出),且出风口4的开口均朝向挡风玻璃,1个进风口3和2个出风口4通过1组风道2连通,该风道2优选位于发动机舱1内,并且风道2采用导热材料。
实施例3,请参见图3,一种防侧翻结构,在底盘5前部的中轴线上设有1个进风口3,该进风口3安装有格栅3a,在机舱盖6上的中轴线上设有1个出风口4,该出风口4安装有格栅3a(图中未示出),且出风口4的开口朝向挡风玻璃,进风口3和出风口4通过1组风道2连通,该风道2优选位于发动机舱1内,并且风道2采用导热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翼耀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翼耀科技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37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桥梁检测用机器人
- 下一篇:电力辅助推动系统及助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