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即时通讯工具的远程医疗系统架构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102074.5 | 申请日: | 2016-0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72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前海玺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16H40/67 | 分类号: | G16H40/67;H04L12/5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易正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18 | 代理人: | 路远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即时通讯 工具 远程 医疗 系统 架构 方法 | ||
基于即时通讯工具的远程医疗系统架构,包括交互应用层,专业工具层,沟通工具层,网络层,平台层,其中:交互应用层,由网络交互应用构成,用于形成具有环境针对性和业务针对性的远程交互过程;专业工具层,由医疗专业设备和多媒体互动工具构成,用于获取专业医疗数据,构建仿真互动场景;沟通工具层,由即时通讯工具或应用和实时通讯工具或应用构成,用于建立可定制的端到端通信的随机连接和稳定连接;网络层,由同步通信线路网络和异步通信线路网络构成,用于形成具有鲁棒性的端到端通信的中继网络;平台层,由资源服务器或网站和控制服务器或网站构成,用于控制资源的分配过程。可以实现不同针对性和分布状态的远程医疗系统。还包括相应链路建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架构和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即时通讯工具的资源远程访问的通信架构和方法。
背景技术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了《国家卫生计委关于组织院合作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将重点针对制约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的政策环境障碍,在远程医疗的操作规范、责任认定、激励机制、收费、医疗费用报销等方面,研究制定适用于远程医疗发展的相关政策、机制、法规和标准,探索市场化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和运营机制,在局部地区构建有利于远程医疗应用的整体环境,验证完善各类政策,为在全国推广应用远程医疗提供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
近几年原卫生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有关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远程医疗协助网,初步实现了以远程会诊为目标的需求,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各医院建立的远程医疗系统利用不高,达不到预期目标。
其主要原因是:
1、原信息技术制约:由于远程医疗交互需要建立多通道的视屏通讯,需要占用大量带宽,在远程医疗实施初期宽带网络无法满足,只能建立专线网络甚至利用卫星通道,实现点对点的通讯的需求。另外,在视屏接收中多使用网真等硬件技术来满足交互过程中对多路高清视屏接收的需求。由此产生的建设与使用费用高,一般用户无法接收,另外目前各地交通便捷四通八达,病人可以方便到省部级医院就医。
2、系统架构制约:现有的远程医疗系统,多是对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专业图像处理进行整合,会诊时通过通讯技术建立医生与专家之间的联系,而会诊前后医生之间的沟通都是由远程医疗管理中心来完成。
3、管理模式制约:目前各省卫生部门建立了各种远程医疗管理中心,该中心主要是围绕远程会诊开展工作,负责专家管理、会诊管理等。基层医院需要会诊时,需要通过中心联系相应专家、组织需要会诊的资料、选择会诊时间,启动远程会诊,收取会诊费用分配给专家。
如图1所示,具体的远程医疗会诊涉及环节较多,资源管理成本较高。只能局限于边远地区重大疾病的定时定点的远程医疗会诊,严重制约远程医疗事业的发展。
如何利用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将即时通讯、仪器监测、远程控制等系统整合在一起,以实现远程交流会诊、病人体征监控与远程治疗等功能的高效远程医疗架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即时通讯工具的远程医疗系统架构,解决现有远程医疗会诊的通信架构和信息流转时间和管理成本高,医疗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上述架构的链路结构建立方法,解决现有远程医疗会诊的通信架构和信息流转时间和管理成本高,医疗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基于即时通讯工具的远程医疗系统架构,包括交互应用层,专业工具层,沟通工具层,网络层,平台层.,其中:
交互应用层,由网络交互应用构成,用于形成具有环境针对性和业务针对性的远程交互过程;
专业工具层,由医疗专业设备和多媒体互动工具构成,用于获取专业医疗数据,构建仿真互动场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前海玺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前海玺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20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