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元金属共掺杂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01725.9 | 申请日: | 2016-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8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杜斌;马洪敏;吴丹;范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7/24 | 分类号: | B01J27/24;B01J23/889 |
代理公司: | 济南誉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40 | 代理人: | 李茜 |
地址: | 25002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元 金属 掺杂 光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元金属共掺杂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属于新型纳米功能材料与 绿色能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光催化剂,也被称为光触媒,是一种在光的照射下,自身不起变化,却可以促进化 学反应的物质。光触媒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光能转换成为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来产生催 化作用,使周围之氧气及水分子激发成极具氧化力的自由负离子。几乎可分解所有对人体 和环境有害的有机物质及部分无机物质,不仅能加速反应,亦能运用自然界的定侓,不造成 资源浪费与附加污染形成。世界上能作为光触媒的材料众多,包括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 锡、二氧化锆、硫化镉等多种氧化物硫化物半导体,其中二氧化钛(TiO2)因其氧化能力强, 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成为世界上最当红的纳米光触媒材料。
然而,要充分发挥二氧化钛的实际应用水平,需要一方面通过调控其材料形貌以 暴露更多高活性晶面来提高光催化活性,另一方面通过掺杂不同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调控光 敏波长向可见光范围扩展来提高太阳光的利用率。因此,研发成本低、制备简单的高光催化 活性的二氧化钛光触媒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根据目前的研究,由于片状二氧化钛纳米材料能够暴露更多的高指数晶面,具有 更高的光催化活性,二氧化钛纳米片具有比纳米粒子更好地应用前景,对于二氧化钛纳米 片的研究也备受关注。而单一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光敏波长一般在紫外区,而且由于不 容易分散而容易互相影响而降低光催化活性,不利于实际应用。但是,在二氧化钛纳米材料 上修饰或复合特殊的纳米材料,可以有效提高光生载流子对的有效浓度,提高光电转换效 率,提高光催化活性。因此,设计、制备高效、稳定的二氧化钛纳米片及其修饰物是制备二氧 化钛光触媒的关键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贵金属掺杂、成本低、制备简单、光催化活性高的光 催化剂。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二元金属共掺杂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述的二元金属共掺杂光催化剂为铁和锰 双金属共掺杂的二氧化钛纳米片原位复合氮化碳二维纳米复合材料FeMn-TiO2/g-C3N4,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FeMn-TiO2/g-C3N4的制备步骤为:
首先,取0.8mmol铁盐和0.8~1.2mmol锰盐加入到5mL钛酸四丁酯中,搅拌过程中,缓 慢加入0.5~0.8mL氢氟酸,160~200℃下在反应釜中反应18~24小时,冷却至室温后,用超 纯水和无水乙醇离心洗涤三次后,50℃下真空干燥;其次,取150~250mg干燥后的固体与 400mg三聚氰胺混合,并研磨成粉末;然后,将研磨的粉末放入马弗炉中,升温速度为1~3 ℃/min,在480~560℃下煅烧0.5~5小时;最后,将煅烧后的粉末冷却至室温,即制得FeMn- TiO2/g-C3N4;
所述的铁盐选自下列之一:硫酸铁、氯化铁、硝酸铁;
所述的锰盐选自下列之一:硫酸锰、氯化锰、硝酸锰。
本发明的有益成果
(1)本发明所述的光催化剂制备方法简单、快速,无贵金属掺杂、成本低,具有市场发展 前景;
(2)本发明首次制备了新型光敏材料FeMn-TiO2/g-C3N4,由于铁、锰在二氧化钛纳米片 上的原位生长而充分与二氧化钛纳米片接触,利用铁、锰的金属表面等离子体作用以及二 者的相互促进作用,有效阻止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极大地提高了光催化活性,由于 金属离子的作用,拓宽了光敏波长地范围,提高了太阳光地利用效率,解决了二氧化钛纳米 片虽然光催化效果好,但是在太阳光照射下光催化效果差的技术问题;同时由于氮化碳g- C3N4的负载特性和二氧化钛纳米片在其上的充分分散,极大地增大了二氧化钛纳米片的光 催化活性和解决了二氧化钛纳米片不利于分散而降低光催化活性的技术问题,因此,该材 料的有效制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17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