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百草枯的水溶性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100969.5 | 申请日: | 2016-0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3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 发明(设计)人: | 毛汉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佳辉化工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N43/40 | 分类号: | A01N43/40;A01N25/14;A01P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刘宪池 |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百草 水溶性 颗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百草枯的水溶性颗粒剂及其制备方 法。
背景技术
百草枯,化学名称是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理化性质:原药 为白色晶体,含量>97%,300℃以上分解,比重1.10,极易溶于水,微溶于 低分子量的醇类,不溶于烃类溶剂,在酸性及中性溶液中稳定,在碱性中水解。
它是一种速效触杀型灭生性季胺盐类除草剂,具有触杀作用和一定内吸作 用。能迅速被植物绿色组织吸收,使其枯死。对非绿色组织没有作用。在土壤 中迅速与土壤结合而钝化,对植物根部及多年生地下茎及宿根无效。即如果不 喷洒在作物的绿色茎叶上,药液仅沾染棕色木质化的树皮、树枝,对作物、树 木无伤害。百草枯与泥土接触会失去活性,在播前1-2天化除,对作物安全。
百草枯的有效成分对叶绿体层膜破坏力极强,使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合成很 快中止,叶片着药后2~3小时即开始受害变色。百草枯对单子叶和双子叶植 物绿色组织均有很强的破坏作用,有一定的传导作用破坏绿色植物组织,但不 能穿透栓质化的树皮,接触土壤后很容易被钝化。不能破坏植株的根部和土壤 内潜藏的种子,因而施药后杂草有再生现象。可防除各种一年生杂草;对多年 生杂草有强烈的杀伤作用,但其地下茎和根能萌出新枝;对已木质化的棕色茎 和树干无影响。适用于防除果园、桑园、胶园及林带的杂草,也可用于防除非 耕地、田埂、路边的杂草。对于玉米、甘蔗、大豆及苗圃等宽行作物常采取定 向喷雾防除杂草(作为机采收获作物脱叶剂使用后期的辅助药剂),由于作物 使用脱叶剂后在采收期接近时未达到理想的脱叶效果,百草枯可以作为快速杀 死作物绿色组织,使其脱水变干,不影响机械采收后收获果实的短期堆放和运 输。例如棉花,辣椒等作物收获的是回潮率较低的籽棉和果实,当回潮率较高 时,短时间堆放也会产生霉变。使用百草枯快速杀死绿色组织,从而降低籽棉 和辣椒的回潮率,保证机采后可以短时间堆放和运输。
目前,市场上的百草枯制剂主要有200克/升水剂、250克/升水剂,由于 对人毒性极大,且无特效解毒药,口服中毒死亡率可达90%以上。于是人们便 改变传统的水剂型药剂,将百草枯制成难以服用的颗粒剂型,从而避免因误服 造成的生命安全问题或冲动自杀性服用的隐患;且颗粒剂型也避免药液残留造 成环境污染,具有易于包装、计量、运输和贮藏,对人类和环境安全的优点。
现有的百草枯颗粒制剂大多数是将百草枯原药直接与辅料混合造粒,得到 的百草枯颗粒制剂含有大量水分,不仅导致在储运和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粉 尘,而且制剂含有大量水分会减弱百草枯的除草效果,生产过程也不够清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储运和使用安全性, 使得生产过程变得清洁,且具有优异除草效果的含百草枯的水溶性颗粒剂。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百草枯的水溶性颗粒剂,由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组分制成:
百草枯10~60
分散剂1~15
表面活性剂5~25。
优选的,所述含百草枯的水溶性颗粒剂,由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组分制成:
百草枯20~50
分散剂1~12
表面活性剂5~20。
优选的,所述含百草枯的水溶性颗粒剂,由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组分制成:
百草枯20~50
分散剂2~10
表面活性剂5~15。
优选的,所述含百草枯的水溶性颗粒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组分制成:
百草枯50
分散剂5
表面活性剂10。
本发明一种含百草枯的水溶性颗粒剂由百草枯阳离子含量表示的10~60% (重量百分比)的百草枯二氯化物、5~20%(重量百分比)表面活性剂、1~ 12%(重量百分比)分散剂以及催吐剂、染料、臭味剂和水溶性填料制备而成。
本发明采用的辅料具有粘结作用,不需要额外添加粘结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佳辉化工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佳辉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09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