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可重构系统配置多模式传输的可控缓存实现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98958.8 | 申请日: | 2016-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75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刘波;季程;王晓彤;龚宇;曹鹏;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2/0811 | 分类号: | G06F12/0811;G06F12/088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李玉平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模式传输 可重构处理器 缓存控制器 可重构系统 可控 配置 配置信息存储器 数据传输控制器 缓存 大规模嵌入式 缓存实现系统 层次化结构 共享存储器 外部存储器 中断控制器 重构控制器 微处理器 处理单元 存储接口 存储资源 缓存结构 配置传输 配置管理 配置信息 系统总线 控制器 总线 层次化 粗粒度 第三级 多模式 复杂度 配置的 原有的 传输 优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规模嵌入式粗粒度可重构系统配置多模式传输的可控缓存实现方法,其包括系统总线、配置信息总线、外部存储器、片外存储接口、中断控制器、微处理器、共享存储器(即第三级配置缓存控制器)、多可重构处理器、片内外数据传输控制器、片外配置信息存储器、处理单元重构控制器,该处理方法在原有的缓存结构上增加了层次化多模式的配置传输控制器,控制可重构处理器进行配置的传输。本发明通过缓存控制器层次化结构优化了存储资源利用率,且通过多模式传输降低了配置管理复杂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大规模嵌入式粗粒度可重构系统配置多模式传输的可控缓存实现系统,嵌入式可重构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可重构架构作为一种兼具灵活性和高性能的硬件结构,国内外的很多科研机构和公司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有多种用于高性能信号处理、移动通信、媒体处理和加解密等领域的可重构处理器。
可重构处理器的配置管理可以从多方面入手,目前最常用的提高重构效率的配置管理方法有优化重构序列和缩减重构数据规模。优化重构序列是利用配置信息流的时间局部性,优化配置信息调度过程,从而减少重构时间。缩减重构数据规模则是利用配置信息流的空间局部性,减少重构时所需的配置信息量,进而减少配置信息传输时间,提高重构效率。
优化重构序列利用了多数计算密集型应用的配置信息重复利用率较高的特点,将最近一段时间频繁使用的配置信息缓存在片上,以减少访问外部存储器的次数,加快配置信息的传输速度。
此外,一些可重构处理器采用了分布式配置缓存结构以加速重构。每个阵列都对应一个重构控制器。每个重构控制器内都有一块配置缓。但是,这样的分布式配置缓存虽然功能独立、灵活性高,但是存储开销非常大,而且当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内容相近或相同时,存储资源利用率也会较低。此外,硬件资源较多时,管理方法也会比较复杂。近年来,随着可重构处理器计算资源的不断增加,当处理器中有多个可重构单元或可重构阵列时,配置缓存逐渐形成了层次化的结构。
针对存储资源利用率低,管理方法复杂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大规模嵌入式粗粒度可重构系统配置多模式传输的可控缓存实现系统,对配置信息分级管理,通过多模式传输控制配置信息在各级之间的流通,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配置管理方法的复杂度。
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大规模嵌入式粗粒度可重构系统配置多模式传输的可控缓存实现系统,基于传统的嵌入式缓存结构,增加了缓存控制器,用于实现配置信息的多模式传输。
所述缓存控制器,为分级组织形式,共分为三级,其中,可重构阵列与第一级配置缓存控制器紧耦合,第二级配置缓存控制器与第三级配置缓存控制器紧耦合,第三级配置缓存控制器与片外配置信息存储器之间通过配置信息总线互联。三级缓存控制器同构,包括传输模式设置单元、配置信息存储控制单元、配置信息存储单元、配置信息输出单元和配置信息输入单元。
传输模式设置单元用于配置固定的传输模式,每套配置信息根据算法的特征和配置信息之间的逻辑结构,提前预存好配置信息的传输模式,传输模式设置单元读取预存信息,完成配置信息存储控制单元的配置;
配置信息存储控制单元用于对配置信息输出单元和配置信息输入单元进行配置,控制输入配置信息的来源和存放地址,并配置输出配置信息的内容和对象;
配置信息存储单元用于存储配置信息内容;
配置信息输出单元根据传输模式设置单元的配置信息,控制配置信息的输出内容、输出对象和输出模式;
配置信息输入单元用于控制配置信息的输入来源和输入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989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聚合物管道与金属接头的连接装置
- 下一篇:新型回转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