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气囊传感器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96527.8 | 申请日: | 2016-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962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松;姜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江苏君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H3/00 | 分类号: | A61H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气囊 传感器 下肢 骨骼 机器人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穿戴康复医疗器械和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使用气囊传感器实现对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柔顺控制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可以为残障人群提供主要的运动动力。主动的外骨骼机器人可以用来增强人类的力量,增强残障人群的运动能力,同时也可以起到康复训练的作用。外骨骼机器人能直接助力于人体来辅助人运动。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骨骼逐渐退化,关节磨损严重,关节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肢体损伤在道路交通事故法医临床鉴定中非常多见;现代体育运动不断向高水平竞技运动的方向发展,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关节损伤几率增加。从军事发展角度来看,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对于提高士兵的单兵装备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外骨骼机器人协助人体完成康复训练和为人体运动提供助力已然成为机器人领域的热门。
近来年,用于助力的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和可行性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日本筑波大学的HAL采用了角度传感器、肌电信号传感器和地面接触力传感器等传感器信息融入到外骨骼的控制当中。HAL拥有混合控制系统,包括自动控制器进行诸如身体姿态的控制,以及基于生物学反馈和预测前馈的舒适助力控制器。HAL 也是将步态周期分为两相:支撑相和摆动相,在膝关节控制方面,把人体简化为倒立摆的模型,并分别对操作者与下肢助力外骨骼建模求出补偿转矩,结合 EMG 信号中的屈肌信号和伸肌信号,可以估算出膝关节所需的转矩,称之为虚拟转矩。模型中参数的辨识采用递归最小二乘方(Recursive Least Square)方法求出。在实际控制时通过足底压力信号区分支撑相与摆动相,并在不同的相上采用不同的阻抗调节的方法,具体为:支撑相补偿粘性摩擦与粘性刚度,摆动相补偿转动惯量与粘性摩擦。 HAL已经成功将外骨骼用于商业,根据不同使用者身体信息和用途,制定专属的控制的参数和外骨骼(全上下肢、全下肢、单侧下肢)。
以色列外骨骼系统提供商ReWalk Robotics研制ReWalk可穿戴外骨骼动力设备,帮助腰部以下瘫患者重获行动能力。Rewalk通过倾斜传感技术,控制重心位置的细微变化控制运动,同时各关节模仿人体自然步态的轨迹,为用户提供适合的行走速度,使得四肢瘫痪者也能够独立行走。Rewalk同时还配备了携带传感器的拐杖辅助操作者在行走过程当中保持平衡和稳定。拐杖的传感器信号用用来微调外骨骼的步态。穿戴ReWalk,患者可以轻松站立、连续行走和停止行走。
国内对于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起步较晚,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较少。
目前,外骨骼机器人控制领域,人体意图的检测和外骨骼机器人的柔顺控制仍是研究难点。HAL采用肌肉电信号采集人体运动意图,然而神经受损的偏瘫患者的肌电信号可能不同或者不可用。在激烈运动下,测量肌电信号的电极容易脱落、易位,长时间运动后,人体出汗也会影响传感器的测量。再者传感器每次都要贴到人体表面,使用不便。传统外骨骼机器人同人体刚性连接,势必降低人体穿戴时的舒适感,带来很强的约束感、牵扯感。
当前外骨骼机器人的控制方法仍存在局限性,从而难以满足助力行走的核心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在现有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控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气囊传感器,提出一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柔顺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气囊传感器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控制方法,所述下肢外骨骼包括:分别设置在外骨骼膝关节和踝关节处的增量式编码器,用于采集计算关节运动角度和角加速度;位于外骨额机器人足底的薄膜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人足底与地面接触力;分布于人体大小腿肌肉前后的气囊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人与外骨骼机器人之间接触力;连接于人体手臂上的姿态传感器,用于测量人体手臂摆动角度和角速度;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初始化系统,通过输入设备明确当前外骨骼需要完成动作模式,动作模式包括站起、连续行走或停止;
步骤二:当前运动模式为站起和停止时,微控制器剔除姿态传感器、足底力传感器信号,提取存储器中预存的健康人体站起或停止时的关节理想轨迹,通过采集当前关节角度跟踪理想轨迹;当前运动模式为连续行走时,微控制器采集足底力信息,通过足底脚掌和脚跟与地面接触力数值大小,来判断足部状态,足部状态包括着地、全足支撑、离地或悬空,从而将下肢运动分成摆动相和支撑相;通过支撑相或摆动相重新设置基于肌肉力的模糊控制器、基于关节动力学模型模糊控制的模糊控制规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江苏君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南大学;江苏君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965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浮动式负离子按摩梳
- 下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按摩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