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谐振直流/直流变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92002.7 | 申请日: | 2016-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69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郭卫农;徐博峰;韦康;谢鸣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335 | 分类号: | H02M3/335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005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谐振 直流 变换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谐振直流/直流变换器,包括直流源单元、功率变换单元、控制单元和输出整流单元。其中功率变换单元包括谐振电路和至少一路移相电路,移相电路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开关元件S1、S2和至少一颗移相电感La,移相电感一端与第一开关元件S1、S2的桥节点相连,另一端则耦接至谐振电路;控制单元驱动功率变换单元每一开关元件,根据输出整流单元反馈信号计算开关频率和第一开关元件的移相角。另外,该谐振直流/直流变换器适用于串联方案,也可扩展为两路或多路并联,实现交错。本发明在谐振电路基础上增加了移相电路,通过调整移相角使得输出电压下降,实现谐振电路宽输出电压范围的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流电源变换技术,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谐振直流/直流变换器。
背景技术:
谐振变换器由于其简单的电路拓扑,以及能够在全负载范围实现软开关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电源等产品。谐振变换器虽然有诸多优点,但仍存在些许不足,比如输出电压范围较窄,尤其是轻载或空载时,输出电压受限于电压增益而无法继续下调。
以LLC谐振直流/直流变换器为例,图1为全桥LLC谐振电路的基本形式,本电路采用变频调制控制,在不考虑死区的理想情况下,开关管S1、S4与S2、S3互补对称驱动,占空比设为50%。那么输出电压增益M可表示为:
(1)
式中Vo、Vin分别为输出、输入电压,fs为开关频率,Lr为谐振电感,Lm为励磁电感,Cr为谐振电容,,,,fr为谐振频率,fn为归一化频率,k为电感系数。
当谐振变换器工作在轻载或空载时,对应的开关频率fs大于谐振频率fr。分析式1可知,上述状态下电压增益M反比于开关频率fs、正比于电感系数k。理论上,增大开关频率能够获取较小的电压增益,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变压器和开关元件分布电容的影响,使得输出电压增益曲线新增一个谐振点,导致LLC谐振电路工作在高频状态时,M反而随fs的增大而增大;至于通过减小电感系数k使电压增益曲线变陡,从而获取较小高频增益的方法,将增大磁芯损耗和导通损耗导致效率下降。
目前,针对谐振变换器输出电压范围窄的问题,比较常用的处理方法是采用间歇式控制模式,也就是俗称的打嗝模式。该方法在期望电压受限于电压增益下限无法输出时,驱动开启间歇式工作模式,即以固定开关频率(比如最大开关频率)驱动开关管,一段时间后停止驱动,随后又开启,不断重复。间歇式控制模式能够有效拓宽输出电压下限,但缺点同样明显,输出电压纹波较大,并且封波后管子首次导通为硬开通增加了开关损耗,因此必须升级包括输出电容和开关元件在内的器件应力。
可见,以上三种方法对扩展全桥LLC谐振变换器输出电压范围都存在不同缺陷。同样的,理论上分析,上述方法在其他谐振变换器应用中都存在类似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谐振直流/直流变换器,以解决现有谐振直流/直流变换器输出电压范围窄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变换器工作在轻载或空载时,输出电压受限于电压增益无法下调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谐振直流/直流变换器,包括直流源单元、功率变换单元、控制单元和输出整流单元,直流源单元与功率变换单元连接以便为该功率变换单元提供能量;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变换单元包括谐振电路和至少一路移相电路,移相电路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开关元件S1、S2和至少一颗移相电感La,移相电感一端与第一开关元件S1、S2的桥节点相连,另一端则耦接至谐振电路;控制单元驱动功率变换单元每一开关元件,根据输出整流单元反馈信号计算开关频率和第一开关元件的移相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920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脉宽调制方法
- 下一篇:谐振DC/DC转换器的次级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