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程尺度下微震信号及p波初至自动识别算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90278.1 | 申请日: | 2016-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7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陈炳瑞;李贤;王文杰;符启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科技大学;武汉海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李鹏;王敏锋 |
地址: | 43007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程 尺度 下微震 信号 波初至 自动识别 算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震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程尺度下微震信号及p 波初至自动识别算法,该方法可广泛用于矿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石油工 程、岩土工程以及地下工程。
背景技术
微震源定位是微震监测与灾害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震信号的识别 及P波初至拾取是微震源定位的关键。现有的微震信号识别方法大部分来源 于地震领域,方法很多,主要有:根据在时间域能量和能量变化构建特征函 数时间域的STA/LTA算法;根据地震信号到达前后地震波形数据统计性质的 差别,如AIC算法;此外还有神经网络法、高阶统计法、以及基于小波理论 的小波变换法等。STA/LTA及其改进算法,由于算法简单、计算效率高、适 于实时处理,在地震领域被广泛用。这些方法用于地震信号的处理具有较好 的适用性,但工程尺度下产生的岩石破裂信号与天然地震信号不同:
1)地震信号频率一般为几十赫兹以下,而微震信号的频率一般为几十到 几百赫兹,有的高达几千赫兹;2)地震信号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大于1秒, 微震信号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0.1秒;3)微震与天然地震相比,一般 震级小,较小的微震事件不易被拾取;4)工程环境下由于机械施工、电气干 扰、车辆行驶等因素造成背景噪音复杂,使得监测到的大多数微震信号信噪 比较低。
因此,将地震领域的信号识别及P波到时拾取方法用于工程尺度微震信 号是不合适的,主要表现为:1)难以识别低信噪比的微弱信号;2)P波初至 自动拾取误差较大。
为此,针对上述不足,发明一种可以有效识别工程尺度下微震信号及其p 波初至的自动识别的方法,提高工程尺度下微震信号及其P波初至的拾取准 确率,进而提高岩爆、矿震、塌方等地质灾害预警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是非 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工程尺度下微 震信号及p波初至自动识别算法,,提高工程尺度下微震信号及其P波初至的 拾取准确率,进而提高岩爆、矿震、塌方等地质灾害预警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一种工程尺度下微震信号及p波初至自动识别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读取振动传感器实时监测到的设定时窗内波形的采样点数据,建 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X轴对应波形的采样点编号,Y轴对应波形的幅值,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时窗内波形的采样点进行对称校准;
步骤2、计算采样点个数N,设置零交叉点个数上限M1,零交叉点个数 下限M2;设置微震信号时间判断阀值T;
步骤3、设定第A个采样点的加权因子K(A)和特征函数CF(A);
设定第A个采样点短时平均值STA(A)和长时平均值LTA(A);
设定第A个采样点的动态阈值r(A);
其中A为采样点个数的编号;
步骤4、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编号最小的采样点为当前采样点,当前采样 点的编号为i;
步骤5、设置算法参数变量M、S、L、t,M、S、L、t的初值均设置 为0,其中M为零交叉点个数;S为计数器;L的计算公式为L=3+M/3;t为 拾取出的微震信号的持续时间;
步骤6、比较当前采样点的短时平均值STA(i)和动态阈值r(i)的大小;
步骤7、若当前采样点的短时平均值STA(i)小于当前采样点的动态阀值 r(i),则当前采样点不是P波初至点,此时将当前采样点的下一个采样点作为 当前采样点,返回到步骤(6);若当前采样点的短时平均值STA(i)大于等于当前 点的动态阀值r(i),则将当前采样点的编号i赋值给k,计算当前采样点的幅 值P1,将当前采样点的幅值大小P1赋值给缓存最大幅值P0,然后进行步骤 (8);
步骤8、计算编号为k的采样点的下一个采样点k+1的幅值P2;
步骤9、如果采样点的编号为k的采样点的下一个采样点k+1不是零交叉 点,将缓存最大幅值P0和采样点k+1的幅值P2中较大值赋值给缓存最大幅 值P0,将k+1赋值给k,当k的值小于波形采样点个数N时,返回步骤8; 当k的值大于等于波形采样点个数N时,则将当前采样点的下一个采样点作 为当前采样点,返回步骤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科技大学;武汉海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科技大学;武汉海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902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