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连杆机构的立式加工中心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87193.8 | 申请日: | 2016-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379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1 |
发明(设计)人: | 秦慧斌;侯志利;王茂刚;姚慧琦;李晓宁;马冰彦;张梦平;安旺;盛强;王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P23/04 | 分类号: | B23P23/04;B23Q1/44;B23Q3/157;B23Q5/36;B23Q3/06;B23Q1/58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14105 | 代理人: | 茹牡花 |
地址: | 03005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连杆机构 立式 加工 中心 | ||
1.一种复合连杆机构的立式加工中心,其特征在于:由外框架装置(1)、复合连杆加工装置(2)、多自由度换刀装置(3)、可升降加工平台装置(4)、导向平衡轴(5)和底座支撑装置(6)六部分组成;所述复合连杆加工装置(2)与所述外框架装置(1)通过所述外框架装置(1)中的第一滑台滑块(1032)与所述复合连杆加工装置(2)中的滑块连接板(201)和所述复合连杆加工装置(2)中的电主轴(211)与所述外框架装置(1)中的下部万向铰链(111)连接;所述多自由度换刀装置(3)与可升降加工平台装置(4)通过所述多自由度换刀装置(3)中的第二横向滑台(309)的底面与可升降加工平台装置(4)中的加工平台(405)的左端连接,且所述多自由度换刀装置(3)位于所述可升降加工平台装置(4)的上方;所述可升降加工平台装置(4)与所述外框架装置(1)通过所述可升降加工平台装置(4)中的第四液压杆(410)的底端与所述外框架装置(1)的底座(107)连接;所述导向平衡轴(5)在所述可升降加工平台装置(4)的左右位置对称布置,所述导向平衡轴(5)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可升降加工平台装置(4)的后端板(412)、前端板(409),且导向平衡轴(5)的前后两端面分别与可升降加工平台装置(4)的后端板(412)、前端板(409)的外端面平齐,对称布置的导向平衡轴(5)的中间位置分别穿过所述外框架装置(1)的左支撑侧板(104)、右支撑侧板(110)下端的立式圆头平键形导向孔,实现可升降加工平台装置(4)与外框架装置(1)的导向平衡连接;所述底座支撑装置(6)与所述外框架装置(1)通过底座支撑装置(6)中的底支架(601)与外框架装置(1)中的底座(107)连接,且位于四个角;所述底座支撑装置(6)位于外框架装置(1)的底座(107)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连杆机构的立式加工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装置(1)由顶盖(101)、上部万向铰链(102)、下部万向铰链(111)、和由第一滑台轨道(1031)、第一滑台滑块(1032)、第一滑台丝杠(1033)、第一联轴器(1034)、第一伺服电机电机支架(1035)、第一伺服电机(1036)组成的第一横向滑台(103)、左支撑侧板(104)、右支撑侧板(110)、第一块肋板(105)、第二块肋板(106)、第三块肋板(108)、第四块肋板(109)、底座(107)、第一液压杆(112)组成;所述第一滑台滑块(1032)与第一滑台轨道(1031)通过光杠连接,第一滑台丝杠(1033)与第一滑台轨道(1031)与第一滑台滑块(1032)通过中间孔连接,第一伺服电机电机支架(1035)与第一滑台轨道(1031)连接,第一联轴器(1034)与第一滑台丝杠(1033)连接,第一伺服电机(1036)与第一伺服电机电机支架(1035)连接,第一伺服电机(1036)与第一联轴器(1034)连接;所述第一横向滑台(103)的左端与所述的左支撑侧板(104)的上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向滑台(103)的右端与右支撑侧板(110)的上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构成门式框架;所述顶盖(101)与所述第一横向滑台(103)通过所述顶盖(101)竖直面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向滑台(103)的背面中央通过螺栓螺母连接;所述左支撑侧板(104)和右支撑侧板(110)的下端分别与底座(107)左右两侧面通过螺栓螺母连接;所述第一块肋板(105)与第二块肋板(106)设置在左支撑侧板(104)的下端,且第一块肋板(105)的竖直面位于左支撑侧板(104)的后方,第二块肋板(106)的竖直面位于左支撑侧板(104)的前方,所述第一块肋板(105)与第二块肋板(106)的水平面与底座(107)左端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第四块肋板(109)与第三块肋板(108)设置在右支撑侧板(110)的下端,且第四块肋板(109)的竖直面位于右支撑侧板(110)的后方,第三块肋板(108)的竖直面位于右支撑侧板(110)的前方,所述第三块肋板(108)与第四块肋板(109)的水平面与底座(107)右端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第一液压杆(112)的上端通过上部万向铰链(102)与顶盖(101)的内表面连接,且所述第一液压杆(112)位于顶盖(101)下方空间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液压杆(112)的下端与下部万向铰链(111)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719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