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润滑油的回收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85358.8 | 申请日: | 2016-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9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蔺华林;兰国贤;韩生;马鹏;韦焕明;周嘉伟;刘平;冯晨萁;刘金宝;余伟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10M175/06 | 分类号: | C10M175/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杨军 |
地址: | 200235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润滑油 回收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润滑油的回收处理方法,属于石油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石油资源日渐紧缺,废油再生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性课题。目前,中 国每年实际消耗润滑油6×106t以上,其中90%以上都可以回收,废油再生潜力巨大。
针对废润滑油的回收利用,目前已有数十种处置工艺。早期的硫酸-白土法,该工艺虽 然可以生产出合格的基础油,但酸渣对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溶剂精制工艺不用硫酸, 污染小,收率高,但对废润滑油选择性好的溶剂难以选择,而且溶剂需要回收利用,工艺 较复杂;短程蒸馏工艺和超临界萃取工艺回收油品质量好,但是对再生废润滑油的要求有 一定的局限性,如不能处置高度氧化变质、乳化严重、酸值偏高的废润滑油。
近几年来,膜分离工艺在废润滑油中的应用较多,该工艺具有操作简便、设备可小型 化、操作条件低、分离效率高、能耗低、环境友好等特点,但是存在膜通量小、膜污染技 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废润滑油的回收处理方法, 该回收处理方法具有膜通量大和膜污染小的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介绍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废润滑油的回收处理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向废润滑油中加入絮凝剂,先在35℃~45℃温度下搅拌,之后离心分离,收集上层油 液;其中:所述的絮凝剂为12-18wt%的氢氧化钾水溶液和0.5-1.5wt%的聚丙烯酰胺水溶液 组成的混合物,氢氧化钾水溶液和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质量比为3:4~5:2;
(2)将步骤(1)中得到的上层油液在常温下进行膜分离,收集下层油液;
(3)向步骤(2)中得到的下层油液中加入吸附剂,先在40-60℃温度下搅拌, 之后离心分离,取上层的油液,即完成废润滑油的回收处理;其中:所述的吸附剂选自白 土、活性炭或硅胶中任一种。
本发明中,步骤(1),步骤(3)中,搅拌速度在1000-1500r/min之间, 搅拌时间为15-30min。
本发明中,步骤(1),步骤(3)中,离心时的转速在5500-6500r/min之间,离心时 间为10-20min。
本发明中,絮凝剂和废润滑油的质量比为1:10~2:10;吸附剂和废润滑油 的质量比为1:10~2:10。
本发明中,步骤(2)中,膜分离采用聚偏氟乙烯膜、聚醚砜膜或聚酰亚胺 膜。优选的,用于膜分离的膜的孔径为0.05-0.15μm。
本发明的一种废润滑油的回收处理方法,首先通过絮凝作用有效去除废润滑 油中的胶质、沥青质、有机酸和水溶性酸等,同时增大膜分离过程中的膜通量,减少膜污 染;然后通过膜分离,去除了灰炭、大部分金属颗粒及残余添加剂等杂质;最后通过吸附 剂吸附去除极性物质和芳香烃类,明显改善油的颜色与气味,最终得到高质量的润滑油基 础油。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方法操作简便,回收率高(86%以上),对设备要求较低,不污染环境,具有良 好的工业化发展前景。
2、本发明的方法所得的润滑油基础油符合HVIS150标准中对基础油性能指标的要求,密 度865.3-867.2kg·m-3(20℃),闪点223-224℃,凝点-23℃,倾点-17℃,酸值 0.0083-0.0086mg/KOH·g-1,运动粘度在40℃时为31.73-31.81mm2·s-1,在100℃时为 5.33-5.43mm2·s-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这些说明只是为了描述本发明的特点,并不 是为了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废润滑油的回收处理方法,具有包括以下步骤:
(1)向废润滑油中加入絮凝剂,控制搅拌速度为1200/min,温度为40℃搅拌 20min,然后控制转速为6000r/min离心分离15min,收集所得到的上层油液1;
所述的絮凝剂的加入量和废润滑油的质量比为15: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53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