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堆肥中原位控制甲硫醚和二甲二硫臭气的材料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82024.5 | 申请日: | 2016-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32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学;臧冰;李恕艳;李丹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F15/00 | 分类号: | C05F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堆肥 原位 控制 甲硫醚 二甲 臭气 材料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堆肥中原位控制甲硫醚和二甲二硫臭气的材料,该材料包括组分:亚硝酸钠粉末与钼酸铵粉末,其摩尔比为4:1‑25:1。本发明还公开了堆肥中原位控制甲硫醚和二甲二硫臭气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的材料均匀混合,向堆肥物料中投放,再均匀混合,进行堆肥;所述投放材料与堆肥物料的质量比为0.004:1‑0.010:1。本发明所提供的堆肥中原位控制甲硫醚和二甲二硫臭气的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本发明能有效减少堆肥过程中甲硫醚和二甲二硫排放,减排率最高可分别达到92.34%和82.26%。另外还能有效减少堆肥过程中硫化氢、羰基硫、二硫化碳、甲硫醇、乙硫醇和乙硫醚的排放。同时本发明材料的添加不会影响堆肥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堆肥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堆肥中原位控制甲硫醚和二甲二硫臭气的材料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畜禽养殖规模近年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畜禽粪便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高温好氧堆肥能将粪便中有机物转化为大量腐殖质,同时利用高温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是减少粪便污染、有效利用废弃物的重要途径。然而堆肥过程中会产生恶臭气体,已成为堆肥厂面临的最大和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甲硫醚和二甲二硫是我国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控制的8种恶臭气体中的重要恶臭气体,其嗅阈值极低,甲硫醚嗅阈值仅为0.0030ppm,二甲二硫为0.0022ppm,因此当二者浓度很低时即可被人感知。在堆肥过程中,甲硫醚和二甲二硫的排放峰值可达上百ppm,是其嗅阈值的几万倍。因此在堆体内部首先实现对恶臭气体浓度减少产生或者对其组分进行生物降解,相对于外排后再采用各种处理技术进行降解、转化,乃至稀释作用都要经济的多,也更容易实现。这样对后续进一步对排放气体进行净化处理,在恶臭气体强度上要低得多。Higgins等学者认为控制含硫恶臭气体是控制可生物降解物质臭气的关键。因此提供一种有效的控制堆肥过程中甲硫醚和二甲二硫排放的方法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目前,对恶臭控制主要采用异位去除模式,即在其产生后将臭气集中收集,然后再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将其去除。其中大部分方法又集中在对氨气、硫化氢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去除上,极少有对甲硫醚和二甲二硫有效去除的报道。目前在炼油、造纸、废水处理等领域主要采用生物方法,如生物滴滤池、洗涤塔、生物膜法等去除甲硫醚和二甲二硫。但第一,这些方法需要对堆肥臭气进行收集,并不适用于简易的露天静态堆肥或条垛式曝气通风堆肥,额外建设臭气收集系统需要较高的基建费用;第二,微生物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达到较高的去除率,对所处理气体的甲硫醚和二甲二硫浓度以及气体流量都有特殊要求,若使堆肥气体达到这种要求需要消耗大量额外的能量;第三,微生物生长需要及时补充营养物质,而且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体系中硫酸根的含量提高,体系pH降低,需要额外的化学试剂调整pH,还需要对产生的二次污染进行处理。总的来说,采用异位生物处理的方法去除堆肥过程中产生的甲硫醚和二甲二硫,因其成本较高,可行性有待商榷。相比较之下,原位处理的方法可以在较高浓度条件下处理甲硫醚和二甲二硫,而且无基建、维护及二次污染处理费用,在堆肥甲硫醚和二甲二硫处理方面有较大优势。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如何原位控制堆肥中甲硫醚和二甲二硫臭气,而提供一种堆肥中原位控制甲硫醚和二甲二硫臭气的材料及方法。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堆肥中原位控制甲硫醚和二甲二硫臭气的材料,所述材料包括组分:亚硝酸钠粉末与钼酸铵粉末。
优选地,所述的亚硝酸钠粉末与钼酸铵粉末的摩尔比为4:1-25:1。
优选地,所述的亚硝酸钠粉末与钼酸铵粉末的摩尔比为5:1-20:1。
优选地,所述的亚硝酸钠粉末与钼酸铵粉末的摩尔比为10:1。
优选地,所述的亚硝酸钠粉末与钼酸铵粉末的粒度为70-18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20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