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湿发热面料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80946.2 | 申请日: | 2016-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47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周文江;张洪波;程莉;沈长山;朱倩;张岚;杨丹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红豆居家服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1/02 | 分类号: | D04B1/02;D04B1/04;D04B1/1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任月娜 |
地址: | 214199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湿 发热 面料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湿发热面料,面料由下至上依次为起绒层、连接层和表层,起绒层由起绒层纱线编织形成,连接层由短纤纱编织形成,表层由表层纱线编织形成,表层纱线单面成圈,短纤纱与表层纱线通过集圈方式连接,短纤纱与起绒层纱线通过成圈方式连接,起绒层纱线单面成圈,起绒层上设置有竖螺纹,起绒层上设置有长度为0.3~0.5mm的绒毛。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巧妙,面料各层面之间的组织架构连接紧密,面料的一面平整磨毛另一面呈竖螺纹的拉绒效果,穿着时由于起绒层竖螺纹的结构弹力大且柔软的贴合人体,且起绒层中的超细旦膨体腈纶和长绒棉具有较好的吸湿发热效果,使面料吸湿发热的最高升温值为7.1℃,30min内平均吸湿发热升温值为3.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湿发热面料,属于面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气温变化莫测,近几年天气恶劣的突发降温,以及持续低温也是多发。从各种保暖内衣的诞生之后,在深秋开始人们对保暖内衣的需求日趋增加,从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保暖内衣产品来看。面料方面,目前的吸湿发热内衣面料一般采用两种原理:一是利用自身能产生热量的新型纤维混纺而成。二是对现有面料进行化学处理,使其具有发热效果。两者皆是在纺织材料中添加特殊化学成分,使其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热量。由于在添加特殊化学成分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对人体贴身穿着存在安全隐患,且不利于节能减排,工艺流程复杂,也导致此类内衣价格一直居高不下,限制了吸湿发热功能内衣的发展和普及化。如何才能选购一款健康舒适且真正高性价比的保暖内衣成了广大消费者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在服装设计上,多以增加厚度来达到保暖效果,如局部贴片保暖、多层加厚保暖等方式。这种臃肿的设计增加人活动的不便性。在这种现状下,人们更倾向于一种能快速保暖穿着舒适美观的保暖内衣,且打破传统保暖内衣只能内穿得保守穿法。让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摆脱臃肿,穿着更保暖,更舒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添加特殊化学成分制成的吸湿发热面料制成贴身衣服时化学成分对人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采用能够自身产热的新型纤维混纺制成的吸湿发热面料工艺复杂价格较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设计紧凑的吸湿发热面料。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吸湿发热面料,所述面料由下至上依次为起绒层、连接层和表层,所述起绒层由起绒层纱线编织形成,所述连接层由短纤纱编织形成,所述表层由表层纱线编织形成,所述表层纱线单面成圈,所述短纤纱与表层纱线通过集圈方式连接,所述短纤纱与起绒层纱线通过成圈方式连接,所述起绒层纱线单面成圈,所述起绒层上设置有竖螺纹,所述起绒层上设置有长度为0.3~0.5mm的绒毛;
起绒层:与上针盘高针1、上针盘低针2均成圈,下针筒高针4、下针筒低针3均不编织;
连接层:上针盘低针2不编织、与上针盘高针1成圈,与下针筒高针4不编织、与下针筒低针3集圈;
表层:上针盘高针2、上针盘低针1均不编织,与下针筒高针4、,下针筒低针3均成圈。
进一步的,所述起绒层纱线由超细旦膨体腈纶和长绒棉构成,支数为20~30英支。
进一步的,所述起绒层上的竖螺纹间的间距为0.5~2mm。
进一步的,所述表层纱线为全棉或棉加黏胶混纺构成,支数为32~50英支。
进一步的,所述短纤纱为腈莫代尔混纺纱构成,支数为40~50英支。
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三层结构的面料与传统的空气层面料相吸湿发热效果较好,面料各层面之间的组织架构连接更紧密,面料的一面平整磨毛另一面呈竖螺纹的拉绒效果,穿着时由于起绒层竖螺纹的结构弹力大且柔软的贴合人体,且起绒层中的超细旦膨体腈纶和长绒棉具有较好的吸湿发热效果,使面料吸湿发热的最高升温值为7.1℃,30min内平均吸湿发热升温值为3.4℃。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表层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红豆居家服饰有限公司,未经无锡红豆居家服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09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液压机滑块平衡装置
- 下一篇:输液袋开口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