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化交流充电站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80911.9 | 申请日: | 2016-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6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李福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福军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7/02;G07F15/06;B60L1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4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化 交流 充电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流充电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化交流充电站。
背景技术
交流充电站一般包括一个或多个交流充电桩,用于对交流电动汽车进 行电力补给,避免交流电动汽车因为电力耗尽而抛锚在路上的情况发生, 同时,交流充电站作为一个平台设备,还经常设置了一些能够提供充电辅 助服务的功能设备。
交流充电站内交流充电桩的电源要求如下:①输入电压:单相220V; ②输出功率:单相220V/5KW;③频率:50Hz±2Hz;④允许电压波动 范围为:单相220V±15%。交流充电站内交流充电桩的结构要求如下:① 交流充电桩(栓)壳体应坚固;②结构上须防止手轻易触及露电部分; ③交流充电桩(栓)应选用厚度1.0以上钢组合结构,表面采用浸塑处理, 并充分考虑散热的要求,充电桩(栓)应有良好的防电磁干扰的屏蔽功能; ④充电桩(栓)应有足够的支撑强度,应提供必要设施,以保证能够正 确起吊、运输、存放和安装设备,且应提供地脚螺栓孔;⑤桩(栓)体 底部应固定安装在高于地面不小于200mm的基座上。基座面积不应大于 500mm×500mm;⑥桩(栓)体外壳应采用抗冲击力强、防盗性能好、 抗老化的材质;⑦非绝缘材料外壳应可靠接地。
现有技术中的交流电动汽车充电站内的交流充电桩其结构比较粗犷, 冗余度高,导致充电效率较为低下,而且提供的辅助功能偏少,给交流电 动汽车的驾驶员带来的用户体验比较差。
同时,现有技术中的交流电动汽车充电站只能通过人工操作方式控制 管辖的交流充电桩的开启数量,即凭借管理者的历史经验手工控制,这种 控制方式并不科学,容易导致在附近道路上行驶的交流电动汽车很少时, 交流充电站内所有交流充电桩全部运行,造成电力能源的浪费,或者,在 附近道路上行驶的需要充电的交流电动汽车数量远远超过空闲交流充电 桩的数量。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交流充电站设备,首先,能够根据交流充电站附 近道路的交流电动汽车具体数量自适应设置自己内部直流充电桩的开启 数量,从而实现二者的相适应,提高充电站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其次,能 够改造每一个交流充电桩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交流充电桩的工作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化交流充电站,通过优化 交流充电桩的内部结构,迎合电动汽车驾驶员的各种需求,尤其重要的是, 通过引入环形线圈检测设备、氮氧化合物浓度检测设备、碳氧化合物浓度 检测设备获取附近道路上行驶的电动汽车的统计数据,从而自动控制交流 充电站内的交流充电桩的开启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化交流充电站,所述充电站包 括环形线圈检测设备、氮氧化合物浓度检测设备、碳氧化合物浓度检测设 备、MSP430单片机和多个充电桩主体结构,环形线圈检测设备、氮氧化 合物浓度检测设备和碳氧化合物浓度检测设备用于检查所述充电站附近 道路上的车辆的类型,MSP430单片机与环形线圈检测设备、氮氧化合物 浓度检测设备、碳氧化合物浓度检测设备和多个充电桩主体结构分别连 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福军,未经李福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09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手电筒
- 下一篇:充电组合及其充电装置和储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