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遗传性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病变的致病突变及其检测试剂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76303.0 | 申请日: | 2016-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41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赵晨;陈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12 | 分类号: | C12N15/12;C07K14/47;C12Q1/6883;G01N33/68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傅婷婷;徐冬涛 |
地址: | 21002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遗传性 心性 晕轮状 视网膜 病变 致病 突变 及其 检测 试剂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遗传性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病变的致病突变及其检测试剂。一种用于检测遗传性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病变的GUCA1A基因,突变的GUCA1A基因为杂合突变GUCA1A p.Arg120Leu。一种检测遗传性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病变的试剂盒,所述的试剂盒包括:(a)检测GUCA1A基因物理位置为42146547和42146548核苷酸位点的试剂;或检测GCAP 1蛋白第120位氨基酸位点的试剂;(b)说明书。本发明获得遗传性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病变的突变GUCA1A基因,通过检测该突变可以进行遗传性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病变的诊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涉及一种遗传性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病变的致病突变及其检测试剂。
背景技术
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病变(central areolar choroidal dystrophy;CACD)是一组由遗传缺陷引起的进行性视网膜退行性疾病,这类疾病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和脉络膜血管的不可逆性萎缩为主要病理特征。CACD患者主要危害患者的黄斑区,引起中心视力的进行性下降,严重者可致盲。CACD是临床上常见且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类遗传性致盲疾病,按其临床特征可分为四个期。早期CACD患者由于其表型易与其他眼底病患者相混淆,故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因此,寻找潜在的能够辅助CACD临床诊断的其他诊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CACD为单基因遗传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目前已知的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已知的致病基因有两个,为PRPH2和GUCY2D。然而,这两个基因的突变并不能够解释全部CACD患者的遗传病因,仍有大量CACD患者的致病基因尚未找到,提示存在未知的CACD的新致病基因有待挖掘。针对CACD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上。研究CACD致病基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进行CACD的分子诊断,鉴于其遗传异质性,寻求一种全新的CACD致病基因的研究方法显得尤为迫切。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能够高效的针对大量基因的遗传信息进行捕获,具有传统技术所不可及的优势。
Guanylyl cyclase-activating protein 1(GUCA1A;MIM 600364)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6p21.1位置,该基因含有6个外显子,其编码的GCAP 1蛋白是一种含有201个氨基酸的视网膜特异性表达蛋白,目前研究有报道GUCA1A基因突变能够引起视锥细胞变性及锥杆细胞营养不良,但其与CACD间的关系国内外均未见任何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遗传性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病变的致病突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致病突变的应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该致病突变的检测试剂。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检测遗传性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病变的GUCA1A基因,突变的GUCA1A基因为杂合突变GUCA1A p.Arg120Leu。
野生型GUCA1A基因在Ensemble数据库中的基因编号为:ENSG00000048545,所述的突变的GUCA1A基因在物理位置为42146547的碱基由G突变为T,在物理位置为42146548的碱基由C突变为T,其他部分与野生型相同。
一种突变的GCAP 1蛋白,野生型GCAP 1蛋白在Ensemble数据库中的基因转录本编号为:ENST00000394237,突变的GCAP 1蛋白在该野生型蛋白的第120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亮氨酸,其他部分与野生型相同。
本发明所述的突变的GUCA1A基因或者所述的突变的GCAP 1蛋白在制备遗传性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病变检测试剂或检测设备中的应用。
其中所述的检测试剂优选自:引物或引物对、探针、抗体、或核酸芯片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63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过表达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的工程菌及构建
- 下一篇:三甘醇排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