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活性炭的方法及活性炭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74094.6 | 申请日: | 2016-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23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徐明;莫开林;杨学兵;杨凌;付卓锐;张正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1B31/10 | 分类号: | C01B3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宏元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58 | 代理人: | 李波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活性炭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性炭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备活性炭的方法及 活性炭。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秸秆是农业生产的附带产品,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我国 每年的秸秆产量可以达到7亿~8亿吨,加上林业废弃物如竹枝、木屑、 园林绿化修剪物等,年产农林废弃物达10亿吨以上。四川作为全国农业 大省,每年产生的农林废弃物达上亿吨。每到夏熟秋收,各地就不断传来 焚烧秸秆的信息,城市被灰霾笼罩,空气中出现大量的PM2.5悬浮物等物 质,能见度急剧下降,造成出行困难。秸秆焚烧屡禁不止,要解决秸秆焚 烧的问题,应该提前为秸秆找到出路,让更多的废物变成资源。目前农林 废弃物资源的用途主要用于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燃料等方面,但由于存 在秸秆运输不便、分散难收集、处理技术落后等原因综合利用率不到50%, 剩余的废弃物被焚烧或丢弃,不仅影响了农村的卫生环境,农林废弃物焚 烧还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
因此,如何提高秸秆的利用率,遏制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污染成为一 种必需。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活性炭的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秸秆焚烧 易带来环境污染,及如何进一步将废弃的植物的根茎叶加以回收利用的技 术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活性炭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物料粉碎:通过物料切碎装置将植物根、茎或叶粉碎为长度不超过 5cm的段状;
物料成型:通过物料成型装置将上述段状植物根、茎或叶挤压成块状 物料;
物料碳化:通过炭化炉将上述块状物料碳化为炭块;
物料冷却:将上述炭块冷却至常温;
炭块破碎:将冷却后的炭块破碎至直径小于2cm的不定型颗粒状炭 块;
炭块活化:在750~880℃温度下通过水蒸气将上述不定型颗粒状炭块 活化为活性炭粗品;
酸洗:通过酸洗装置将上述活性炭粗品酸煮;
水洗:通过水洗装置将酸洗后的活性炭水洗至PH值中性;
干燥:将水洗后获得的活性炭干燥后获得活性炭成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段状植物根茎的长度为 0.5~2.5c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块状物料在炭化炉中,在 470~550℃温度环境下碳化10~12小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不定型颗粒状炭块的尺寸 小于1.5X1X1c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植物根、茎为秸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活性炭成品含水量为 8~10%。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活性炭,所述活性炭由如前所述的方法制得。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能够将植物根、茎或叶转化为活性炭的方法,为 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以绿色环保的方式处理农林废弃物的新途径,并能进 一步获得具有经济效益的活性炭产品。现有技术中的植物根茎的中固定碳 含量普遍偏低,例如若将植物的枝叶直接进行碳化,碳化中的大部分枝叶 极易被化为灰烬,进而碳化效率过低,本发明通过将植物根、茎或叶通过 成型挤压,大幅降低了原料堆积的空间的同时,获得了结构强度甚至优于 木材的块状物料,进而更好的将原物料中的碳成分加以浓缩保留,为提高 进一步碳化时的炭获得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进一步的,本发明通过将所述段状植物根茎的长度切割为 0.5~2.5cm,为方便物料成型提供了有力的结构支持。
进一步的,本发明通过为炭化炉设置合适的碳化温度及碳化时长,为 进一步获得活性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达到了促使块状物料碳化完全 的技术效果,进而碳化获得率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 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 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制备活性炭的方法的生产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制备活性炭的整个工作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 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40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