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囊壳体和安全气囊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73716.3 | 申请日: | 2016-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15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安晓超;彭斌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0 | 分类号: | B60R2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柳春雷 |
地址: | 瑞典***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壳体 安全气囊 组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壳体和安全气囊组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囊壳体,其用于安全气囊组件,所述气囊壳体包括:底壁,其上包括用于安装安全气囊组件的其它构件的接合部,所述接合部设置有形成为通孔的接口;以及侧壁,其与所述底壁形成腔体;其中,所述侧壁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构造为镂空状结构。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安全气囊组件,其包括气体发生器、安全气囊和上述的气囊壳体。根据本发明的气囊壳体在保持强度的同时,重量较轻且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气囊技术,具体涉及气囊壳体。本发明还涉及具有上述气囊壳体的安全气囊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安全气囊组件通常包括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以及容纳前述各元件的气囊壳体。安全气囊组件安装至车辆相应位置的气囊盖上。当车辆发生紧急碰撞时,响应于碰撞传感器的输出而启动气体发生器,产生膨胀气体对安全气囊进行充气,安全气囊因此顶破气囊盖进入车厢内,从而对车辆乘员(例如驾驶员和/或乘客)进行保护。
具体而言,图1A示出了现有技术的一种车辆安全气囊组件。如图1A所示,车辆安全气囊组件10包括气囊盖1、被折叠的安全气囊2、压环3、气囊壳体4、气体发生器5、支架6、螺母7以及连接到气体发生器5的线束8。气囊壳体4的底部中心具有用于安装气体发生器5等其他构件的接口部,在接口部具有中心通孔。在安装时,气体发生器5的上部依次穿过气囊壳体4的接口部的中心通孔和压环3的中心通孔插入到安全气囊2的中心孔,并且四根螺栓分别从安全气囊最底层的安装孔伸出,并依次穿过气囊壳体4底板上和气体发生器5凸缘上的安装孔及支架6,最后通过螺母7固定。这样,压环3便将安全气囊2的最底层固定到气囊壳体4的底板。当车辆发生碰撞或受到冲击时,气体发生器5便会接收到经由连接到气体发生器5的线束传送来的信号,从而发生爆破。接着,爆破所产生的气体将使被折叠的安全气囊2迅速充气,充气后的安全气囊发生膨胀,随即便会顶破气囊盖1进入车厢内,从而保护车厢内的乘员免受冲击所带来的伤害。
图1B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一种典型的气囊壳体200。该气囊壳体200可以用作图1A所示的安全气囊组件中的气囊壳体4。如图1B所示,气囊壳体200具有底壁202和侧壁201,其中,底壁202和侧壁201形成用于容纳安全气囊的腔体。气囊壳体200的底壁202设置有用于安装安全气囊组件的其它构件的接合部203,并且接合部203设置有形成为通孔的接口231。目前,这样的气囊壳体主要是通过注塑、深拉、冲压和/或焊接等工艺对金属(例如钢或铝等)、玻璃纤维、合成树脂等材料进行加工而制成的。如果采用常见的PA/40%玻璃纤维材料,这类气囊壳体的重量通常为380-700克,如果采用金属材料,则重量更重。
近年来,由于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节能环保和低成本开始成为很多行业追求的主题。具体地,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提出的排放标准越来越高;对于零部件而言,主机厂提出的成本要求越来越高。同样地,气囊壳体的重量和成本也需要适应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现有技术的气囊壳体(如图1B所示)重量较大并且成本较高。因而,期望得到一种重量较轻、成本低廉并且能够维持足够强度的气囊壳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量较轻、成本较低并能够保持足够强度的气囊壳体以及包括该气囊壳体的安全气囊组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囊壳体,其用于安全气囊组件,所述气囊壳体包括:底壁,其上包括用于安装安全气囊组件的其它构件的接合部,所述接合部设置有形成为通孔的接口;以及侧壁,其与所述底壁形成腔体;其中,所述侧壁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构造为镂空状结构。根据本发明,侧壁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镂空状结构,可以显著减少材料用量,并且可以保持足够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侧壁的镂空状结构可以包括间隔布置并从所述底壁的周缘延伸的多个第一侧壁肋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侧壁的镂空状结构还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壁肋部相交的第二侧壁肋部。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采用多个肋部结构易于制造,可以减少材料用量,并且多个肋部结构可以良好地承受拉压应力和弯曲应力,保持气囊壳体足够的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托立夫开发公司,未经奥托立夫开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37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