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71293.1 | 申请日: | 2016-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11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允军;席玉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星烁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光板 背光 模组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光板。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量子点,又称为纳米晶,是具有几纳米的尺寸、通常为1-20纳米的范围内、并具有晶体结构的材料。量子点可在适当的光源或电压激发下发出荧光。量子点由于其特殊的特性,如尺寸可调的光学特性,高量子效率,相对窄的半峰宽和抗光降解性,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已经被广泛地研究。作为新一代发光材料,量子点在LED显示和LED照明中正逐渐崭露头角。量子点材料通过吸收部分波段的蓝光或者紫外光,激发出部分波段的绿光及红光,能够有效地提高背光模组的色域,满足高色域液晶电视的需求。相比较现有的荧光粉而言,量子点有很多的优势,如粒子大小可控、分散均匀、激发转化效率高、稳定且光效较高。
量子点显示器件的背光模组主要包括光源、导光板以及设置在导光板附近的量子点层。目前,量子点显示器件的最大的难点在于量子点层与导光板的结合方式。此不仅影响到量子点的寿命,还影响背光模组的发光性能。量子点层与导光板的结合方式分为侧入光式和直入光式,而侧入光式因其成本低省电的优势被普遍研究和应用。
现有技术中,比较常见的量子点层设置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其一为将装有量子点层的玻璃管容纳在固定件中,设置在光源和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其二为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开槽,将量子点层填充在槽中。前者会增加显示器件的体积,且量子点玻璃管易碎;后者易出现漏光,不能充分利用光源的光,影响导光板发光性能。此外,上述两种设置方式中,量子点层都离光源较近,光源的热量会逐渐累积影响到量子点的稳定性和寿命。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对量子点层与导光板的结合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导光板,与波长转换元件结合后,能够更好的利用经过其中的光,产生更好的光学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侧入光式导光板,包括至少一个入光面、出光面以及位于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之间的光路,邻近所述入光面的所述光路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和至少一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对设置,且不在同一平面,也不相交,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出光面中邻近所述入光面的位置,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所述出光面的背面中邻近所述入光面的位置,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用于填充波长转换元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入光面上的投影面积占所述入光面的面积的至少80%以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入光面上的投影面积占所述入光面的面积的至少90%以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入光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入光面上的投影具有重叠区域。
优选地,所述重叠区域的面积,占所述入光面的面积的至少20%以上。
优选地,所述重叠区域的面积,占所述入光面的面积的至少40%以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入光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入光面上的投影不具有重叠区域。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或者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入光面上投影的形状包括方形、椭圆形、圆形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到所述入光面的距离不超过导光板在入射光方向长度的1%,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宽度不超过导光板在入射光方向长度的1%。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到所述入光面的距离范围不超过3mm,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不超过2mm。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或者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范围为0.2-0.3mm,深度范围为所述导光板厚度的50%以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长度不小于邻近的所述入光面的长度。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导光板、波长转换元件和邻近于所述导光板的光源,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填充在所述导光板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设置有用于防水、防氧的保护单元和用于反光的反光单元,所述反光单元位于内侧,所述保护单元包括至少一层保护膜片。
优选地,所述保护单元包括环氧树脂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相对于所述第二凹槽更邻近于所述入光面。
优选地,所述光源发射蓝光,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分别填充有红色波长转换元件和绿色波长转换元件。
优选地,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包括量子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星烁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星烁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712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