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自然突变株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069177.6 | 申请日: | 2016-0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41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 发明(设计)人: | 周继勇;廖敏;雷静;李乐超;莫开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N7/00 | 分类号: | C12N7/00;C12R1/93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周世骏 |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传染性 支气管炎 病毒 自然 突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病毒学领域,涉及到一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自然突变株。
背景技术
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Virus,IBV)引起的鸡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呼吸困难、肾炎和蛋品质下降为主要特征,该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鸡群中具有高度传染性,是在没有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速发型新城疫的鸡场重要的呼吸道疾病,对家禽的养殖业危害很大。
IBV隶属于套式病毒目(Nidovirila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γ冠状病毒亚属,是该亚群的代表病毒,也是最早分离获得的冠状病毒。IB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长约为27.4kb。在基因组RNA转录过程中形成6种mRNA,即mRNA1~6,它们具有3’末端结构和5’末端长短不一的游离mRNA。其中基因1又称多聚酶基因(PloymeraseGene),编码两个大的融合蛋白,即多聚蛋白1a和1b,多聚蛋白被蛋白酶水解形成15个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protein,nsp),参与病毒的复制和转录。基因2编码纤突蛋白(Spike,S),基因4编码膜蛋白(Membrane,M),基因6编码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N)。另还有基因3编码3a、3b和小膜蛋白(Envelope,E),基因5编码5a和5b蛋白。S、M、N和E是结构蛋白,参与病毒粒子的组成;3a、3b、5a和5b分子量小,功能未知。M蛋白是IBV粒子中含量最高的糖蛋白,是一种跨膜蛋白,其大部分埋在膜中,N端小部分位于膜外,可能形成抗原决定簇,C端膜内表面部分与N蛋白和核酸相互作用。在病毒出芽过程中,M蛋白介导病毒粒子从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出芽而将其结合到囊膜上。一般情况下,M蛋白在病毒粒子中高度保守,不同毒株的M蛋白同源性在90%以上。
目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由于IBVRNA特有的转录机制,加上RNA酶缺乏校正系统导致IBV很容易发生变异,出现了多种组织嗜性、血清型和基因型。由于IBV变异株的出现,使得现有疫苗不能很好保护鸡群抵抗野毒的攻击,养鸡场IB的暴发时有发生,给IB的防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本发明从免疫过IBV常用疫苗的鸡群中分离鉴定到一株自然变异的IBV病毒株。完成了该毒株致病性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该毒株的分离获得及其特性鉴定为深入开展IBV疫苗免疫压力下的变异机制及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材料和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自然突变株。
为解决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提供一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自然突变株,其特征在于,该病毒自然突变株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名称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保藏号为CGMCCNO.11491。
本发明中,该病毒自然突变株的基因组长为27,541bp,其全基因组序列如SEQIDNO:1所示,具有典型的IBV基因组编码结构特征,具体为5’-UTR-1a-1b-S-3a-3b-E-M-5a-5b-N-UTR-3’。
本发明中,该病毒自然突变株的IBV基因组编码结构中,各片段的序列分别如SEQIDNO:2~13所示。其中,各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大小分别为:1a基因3951(aa);1b基因2652(aa);S基因1153(aa);3a基因57(aa);3b基因72(aa);E基因119(aa);M236基因(aa);5a基因65(aa);5b基因82(aa);N基因409(aa)。
本发明中,该病毒自然突变株与GenBank中登录的其它IBV毒株M基因相比,在M基因N端有10个氨基酸正向重复序列插入,其M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9所示。
本发明提供了一株IBV自然变异株及其全基因组序列,并分析了该毒株的致病性和基因特征,为深入开展IBV疫苗免疫压力下的变异机制及致病机理研究提供材料和研究基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691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