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璃的浇铸模具和成形装置以及玻璃的成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66008.7 | 申请日: | 2016-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30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发明(设计)人: | 王衍行;祖成奎;何坤;周鹏;许晓典;王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03B19/02 | 分类号: | C03B19/02;C03C3/064;C03C3/12;C03C3/074;C03C4/00;C03C4/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地址: | 1000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浇铸模具 成形 压延 低粘度玻璃 外围挡板 斜挡板 玻璃 浇铸 玻璃毛坯 成形区域 成形装置 玻璃成形装置 光学均匀性 废玻璃 良品率 析晶 斜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玻璃的浇铸模具和成形装置以及玻璃的成形方法,其中浇铸模具包括压延台、外围挡板和斜挡板;所述外围挡板位于压延台四周,所述压延台与外围挡板形成浇铸模具的浇铸凹槽;所述斜挡板位于浇铸凹槽内并将浇铸凹槽分成玻璃毛坯成形区域和废玻璃区域,所述斜挡板在玻璃毛坯成形区域形成斜坡;该浇铸模具解决了现有玻璃成形装置在成形低粘度玻璃时产品质量和良品率低的问题,提高了低粘度玻璃的成形质量,并实现了大尺寸、高光学均匀性、易析晶的低粘度玻璃的成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玻璃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璃的浇铸模具和成形装置以及玻璃的成形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光电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光学玻璃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广泛应用于高倍显微镜、红外窗口成像等的光学玻璃多为低粘度、易析晶玻璃。在玻璃制备过程中,玻璃成形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成品率高低和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玻璃的粘度决定玻璃形成反应的进行速度、玻璃液的澄清过程和搅拌速度的变化。目前,低粘度玻璃成形普遍采用漏料成形,制作条形料。由于其高温粘度小,有利于气泡的消除,但组分挥发大,光学常数与挥发条纹不易控制,同时其析晶温度区间高,在成形过程中容易产生析晶而影响产品成形质量,导致良品率过低,尤其是成形大尺寸、高光学均匀性、易析晶的低粘度玻璃时,更加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玻璃的浇铸模具和成形装置以及玻璃的成形方法,解决了现有玻璃成形装置在成形低粘度玻璃时产品质量和良品率低的问题,提高了低粘度玻璃的成形质量,并实现了大尺寸、高光学均匀性、易析晶的低粘度玻璃的成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玻璃的浇铸模具,所述浇铸模具包括压延台、外围挡板和斜挡板;所述外围挡板位于压延台四周,所述压延台与外围挡板形成浇铸模具的浇铸凹槽;所述斜挡板位于浇铸凹槽内并将浇铸凹槽分成玻璃毛坯成形区域和废玻璃区域,所述斜挡板在玻璃毛坯成形区域形成斜坡。
作为优选,所述斜挡板为紫铜合金材质,所述斜坡为直线形斜坡,所述直线形斜坡的坡角为40°-50°。
作为优选,所述压延台和外围挡板为球磨铸铁材质。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玻璃的成形装置,所述成形装置包括上述的浇铸模具;所述成形装置还包括测距控制机构,所述测距控制机构用于自动控制漏料成形时漏料管下端口与浇铸模具中玻璃液面的垂直距离以及漏料管下端口与斜挡板的水平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测距控制机构包括测距控制仪和三维运动平台,所述测距控制仪位于漏料管的下端口,所述浇铸模具位于三维运动平台上;所述测距控制仪与所述三维运动平台电连接,所述测距控制仪用于实时测量漏料管下端口与浇铸模具中玻璃液面的垂直距离以及漏料管下端口与斜挡板的水平距离,并向三维运动平台传送指令,所述三维运动平台根据测距控制仪的指令对浇铸模具的位置进行调整,以实现对漏料管下端口与浇铸模具中玻璃液面的垂直距离以及漏料管下端口与斜挡板的水平距离的实时调控。
作为优选,所述成形装置还包括升降车;所述浇铸模具和三维运动平台位于升降车上,所述升降车用于调整浇铸模具和三维运动平台的垂直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成形装置还包括底部加热炉、侧面加热炉和温控仪;所述底部加热炉位于压延台的底部,用于对压延台底部加热;所述侧面加热炉为三组加热炉,分别位于玻璃毛坯成形区域的外围挡板外,用于对玻璃毛坯成形区域的外围挡板加热;所述温控仪用于对底部加热炉和侧面加热炉进行加热程序控制。
作为优选,所述三组加热炉均为可移动式的独立工作加热炉。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玻璃的成形方法,所述方法采用上述的浇铸模具,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未经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660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