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61461.9 | 申请日: | 2016-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10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李传顺;刘晓飞;张新服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03 | 分类号: | H04M1/03;H04M1/04;H04R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杨文娟;黄健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终端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壳体上开设有拾音孔,壳体的内腔中设置有:麦克风、电路板、防水膜支架、防水膜与收音支架;防水膜贴设在防水膜支架上,且防水膜抵在壳体内侧壁拾音孔处,麦克风设置在电路板上,防水膜支架具有与防水膜相对的收音通孔,收音支架与壳体连接,收音支架上设置有通孔,通孔一端与防水膜支架的收音通孔相对,另一端与麦克风受话端相对,以在拾音孔与麦克风受话端之间形成导音通道;电路板与麦克风电连接,以驱动麦克风接收声音。本发明可实现密封良好且可靠性高的麦克风密封防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终端的三防(防尘、防水、防摔)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手机等移动终端的防水性能一直是关注重点之一。
当前,手机等移动终端外部的壳体为整体密封结构,壳体上开设有按键槽和供麦克风进行拾音的拾音孔等。其中,麦克风的拾音孔位于手机壳体的端部,且一般为贯穿手机壳体内外侧的通孔,为了防止手机壳体外部的液体从拾音孔进入壳体内部,在拾音孔等部位通常设置有麦克风防水结构,以对麦克风处进行防水密封处理。图1是已有技术中的具有麦克风防水结构的移动终端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通常,移动终端的麦克风的防水结构具体包括先将防水网布或防水膜101、硅胶套102、麦克风103、软排线104和电路板106等,防水膜101粘贴在手机壳体内侧的拾音孔105的内侧处,再利用硅胶套102或泡棉将麦克风103密封住,并将麦克风103装设在靠近拾音孔105的位置,硅胶套102或泡棉围设在麦克风103周围,以将麦克风103密封住,且防水膜101和硅胶套共同形成以形成导音通道,麦克风103与软排线104的一端相接,软排线104另一端接至与电路板106相对的导电弹片107上,导电弹片107导通软排线104与电路板106,从而实现麦克风103与电路板106的电连接。这样外界声音由拾音孔105进入后,经过硅胶套102上的孔洞传导至麦克风103处,麦克风将声音信号转为电信号,并通过与软排线104及导电弹片107将电信号传递给电路板106上。
然而,现有技术中麦克风的密封防水结构存在有以下不足:首先,因为移动终端壳体内部空间狭小、不易装配,且防水膜内侧与麦克风外侧的硅胶套相接触,所以在粘贴防水膜时,容易因为装配不到位而产生密封不均匀及褶皱现象,当麦克风发生松动时,也可能进一步带动防水膜产生褶皱或滑移,影响麦克风的防水密封效果。其次,因为麦克风与电路板之间采用软排线连接,当麦克风装配时,容易因软排线的长度限制而产生偏转、倾斜等装配不到位现象,影响密封一致性,且软排线与导电弹片之间容易因为麦克风自身的位移而产生移动,造成导电弹片与软排线之间连接错位或断开。这样容易产生接触不良或者漏音现象,影响麦克风对声音信号的采集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能够实现良好的麦克风防水密封效果,且密封可靠性高。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壳体上开设有拾音孔,壳体的内腔中设置有麦克风、电路板、防水膜支架、防水膜与收音支架;防水膜贴设在防水膜支架上,且防水膜抵在壳体内侧壁的拾音孔处,麦克风设置在电路板上,防水膜支架具有与防水膜相对的收音通孔,收音支架上设置有通孔,通孔一端与防水膜支架的收音通孔相对,另一端与麦克风的受话端相对,以在拾音孔与麦克风的受话端之间形成由收音通孔与通孔共同构成的导音通道;电路板和麦克风电连接,以驱动麦克风采集声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614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拍杆
- 下一篇:一种通过穿透NAT实现P2P通信的方法、设备、服务器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