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集诱导发光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61343.8 | 申请日: | 2016-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9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强;陈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83/00 | 分类号: | C08G83/00;C09K11/06;C07C22/04;C07C49/675;H01L51/50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朱仁玲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集 诱导 发光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制备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聚集诱导发光化合 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聚集诱导发光现象(aggregation-inducedemission,AIE)最早是在2001年,唐教 授课题组第一次报道的。唐课题组发现硅杂环戊二烯(silole)衍生物在溶液中几乎不发 光,而在形成固体后发光大大增强。具有AIE性质的化合物从根本上克服了聚集导致荧光猝 灭(aggregationcausedquenching,ACQ)的难题,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至今已开发出 从蓝光到红光覆盖整个可见波长范围的AIE体系,并将具有这种特性的荧光分子应用于化 学和生物分子的检测(如葡萄糖,DNA等),生物成像,有机电致发光等领域。
树枝状大分子与线性大分子相比有着规整的结构、明确的分子量及分子尺寸,以 及可精确控制分子形状及功能基团等显著特征,因此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可利用旋涂等简 单方法生产大面积固体薄膜或电子器件。目前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反应主要有缩合反应, 取代反应,络合反应,开环聚合,固相聚合和嵌段共聚,如专利文献《树枝状共轭聚合物研 究》。然而这类分子在固态时由于分子的聚集,荧光量子产率较液态条件下降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集诱导发光化合物及 其制备方法,其目的在于合成出具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树枝状分子,从而在固态时仍 然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聚集诱导发光化合物,具有如通式I或II所示的化学结构式,
式中,R1选自R2选自R3选自其中,Y为C4~C20的烷基;R4选自
优选地,R1选自R2选自R3选自R4为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为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上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将1eq的式Ⅲ化合物或0.5eq的式Ⅳ化合物,4eq~6eq的或者0.1eq~0.3eq的Pd(PPh3)4和0.1eq~0.3eq的相转移催化剂在PH值为9~12的混合溶剂中混匀,70℃~100℃在惰性气体氛围下充分发生偶联反应,获得式I化合物或式II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式Ⅲ化合物以及式Ⅳ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为,将1eq的式Ⅴ化合物或 0.5eq的式Ⅵ化合物,4eq~6eq的四溴化碳以及8eq~12eq的三苯基膦混合,80℃~150℃充 分发生取代反应,获得式Ⅲ化合物或式Ⅳ化合物。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式Ⅴ化合物以及式Ⅵ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为,将1eq的式Ⅶ化合物或0.5eq式Ⅷ化合物,2eq~3eq或者0.5eq~0.15eq的Pd(PPh3)4和以及0.5eq~0.15eq的相转移催化剂混合,70℃~100℃在惰性气体氛围下充分发生偶联反应,获得式Ⅴ化合物或式Ⅵ化合物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相转移催化剂为四丁基硫酸氢铵,四丁基溴 化铵或苄基三乙基氯化铵。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具有通式Ⅲ、Ⅳ、Ⅴ或Ⅵ的化合物,用于制 备所述聚集诱导发光化合物。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该聚集诱导发光化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 的应用。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 果:
1、本发明公开的化合物不仅具有树枝状结构,还具有四芳基乙烯拓扑结构单元, 从而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可以克服传统的树枝状化合物在固态时由于分子的聚集,荧 光量子产率较液态条件下降低的不利因素;
2、由于荧光量子产率得到了稳定,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材料聚集导致淬灭(ACQ)性 质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因而本发明可被广泛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
3、合成的中间产物式Ⅲ,式Ⅳ,式Ⅴ以及式Ⅵ化合物稳定而易于长期保存,可先合 成中间产物后再一次性合成所需的聚集诱导发光化合物,提高了合成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613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从杜仲果壳中提取杜仲胶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苯基环体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