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磨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55555.5 | 申请日: | 2016-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92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顾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拓博大超硬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D7/18 | 分类号: | B24D7/18;B24D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毕强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磨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磨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磨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杯型或碗型的金刚石磨轮由磨具热加工工艺成型的金刚石工作圈和用于安装该工作圈的基体构成,该基体的材质为铝、钢等金属型材质,或为树脂材质。装配时,将工作圈和基体配车加工后,应用有机胶水或无机胶水使二者粘接为一体,再加工为成品,可在机器上使用;经过机器的使用,金刚石工作圈被磨完,磨轮整体即报废。
如果使用者希望重复利用磨轮的基体,以节约制造成本,则需对磨轮基体进行热加工,使之脱离金刚石工作圈,由于磨轮的动平衡是通过在基体背面打孔以产生增重效果或减重效果来实现,如果反复利用基体,每次装配磨轮时,为满足动平衡的要求,在基体的不同位置进行打孔以增重或减重,随着基体利用次数的增多,基体背面的打孔会越来越多,且分布没有规律,客户无法接受,因此,磨轮只能作为一次性使用品进行使用;磨轮报废后,由于工作圈和基体粘接在一起,基体不容易脱离工作圈,这使得基体的回收变得困难。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由于磨轮为一次性使用品导致其基体部分难以回收利用,进而导致制造成本非常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磨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磨轮为一次性使用品导致其基体部分难以回收利用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磨轮,包括:
具有中心凹槽的环形基座,所述中心凹槽的底面上形成有环形装配槽,所述基座的底端面上开设有增重孔或减重孔;
环形工作结构,包括金刚石工作圈和贴合在所述工作圈下端面上的过渡圈,所述过渡圈卡接在所述基座的上端区域上,所述过渡圈的下端面上开设有增重孔或减重孔;
环形盖板,其下端区域装配在所述环形装配槽中、且与所述基座通过螺纹方式连接,其上端区域与所述过渡圈卡接,所述基座和所述盖板配合固定所述过渡圈,所述工作圈的顶端面超出所述基座的顶端面和所述盖板的顶端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的上端区域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凸起,所述盖板的上端区域上形成有第二环形凸起,所述过渡圈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环形凸起匹配的第一环形卡槽、与所述第二环形凸起匹配的第二环形卡槽,所述第一环形凸起与所述第一环形卡槽匹配卡接,所述第二环形凸起与所述第二环形卡槽匹配卡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板的顶端面低于所述工作圈与所述过渡圈的贴合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的外径小于所述工作圈的外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板为标准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为非标准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心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盖板的外周面之间设有间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渡圈的材质为钢或铜合金。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工作圈与所述过渡圈采用一体烧结方式、热压成型方式或焊接方式制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板的横截面为两个相互对称的L型结构。
本发明提供的磨轮,装配前,首先将环形工作结构安装到专用磨削卡具上,磨削该环形工作结构的外圆面和端面,使其外圆面和端面的尺寸和公差达到使用所要求的精度范围,再将该环形工作结构从磨削卡具上卸下,安装至专用动平衡卡具上,对其进行动平衡加工,即在该工作结构的过渡圈的下端面上开设增重孔或减重孔;再者,将环形盖板装配在环形基座的环形装配槽中,并使盖板与基座通过螺纹方式连接,对盖板和基座的组合体进行动平衡加工,即在该基座的底端面上开设增重孔或减重孔,完成动平衡加工后,需对螺纹连接方式所使用到的螺丝和螺丝孔进行编号,使螺丝和螺丝孔一一对应,以便下一次按照编号对应装配,保证盖板与基座组合体的动平衡性。装配时,分离盖板与基座,将环形工作结构的过渡圈卡接在基座的上端区域上,先将该工作结构定位,再将盖板的下端区域卡入基座的环形装配槽中,则盖板的上端区域与过渡圈匹配卡接,最后使基座和盖板固定连接,过渡圈被基座和盖板通过卡接方式夹紧,即环形工作结构被基座和盖板夹紧,整个磨轮装配完成。使用时,将该磨轮安装在机器上,机器磨削工作结构的金刚石工作圈的上表面,以达到在机器上安装磨轮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拓博大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拓博大超硬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55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夹持装置
- 下一篇:一种移动式吹砂抛光机的实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