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层积木及其建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54232.4 | 申请日: | 2016-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42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延年;魏琳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延年;魏琳娜 |
主分类号: | E04C1/40 | 分类号: | E04C1/40;E04C1/39;B32B21/04;E04B2/10 |
代理公司: | 沈阳技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05 | 代理人: | 张志刚 |
地址: | 110016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积木 及其 建造 方法 | ||
一种建筑层积木及其建造方法,涉及一种建筑构件及其建造方法,本发明木板、调整板层层叠合,相互重合,层与层之间连接可采用竖向木板层和水平木板层的连接方式采用胶连接或机械连接,在板的中线上竖直开设穿筋孔,穿筋孔数量为2~10个,穿筋孔在每块板上的位置和大小一样,开孔为圆孔,孔径大小为12~30mm,穿筋孔优先均匀布置。本发明采用中空设计,不仅具有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而且便于集成各种管线,受力性能好,成本低,加工简单,施工方便。有效解决了CLT结构的保温、隔声和管线布置的问题,增加纵向安装与保温空腔层能够提高保温隔热和隔声性能,并且在有利于装配安装,大幅度提高安装效率,降低造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构件及其建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层积木及其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据统计,建筑业消耗了地球上大约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50%的材料和48%的耕地。造成生态失衡,产生了全球24%的空气污染、50%的温室效应、40%的水源污染和50%的氯氟烃等。
绿色建筑在我国治理环境污染、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只注重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而忽略了木结构绿色建筑。钢材、水泥、塑料的不可再生不可持续性已经非常明显。现在发达国家已经公认木建筑以及利用农业废弃物加工的建材,是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然而我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于新型木建筑的广泛应用还存在着很多误区。
为此,有必要针对木结构绿色建筑及其工业化进行系统性的研发,使我国建筑产业真正实现全过程的绿色、可循环、可持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层积木及其建造方法,本发明采用中空设计,不仅具有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而且便于集成各种管线,受力性能好,成本低,加工简单,施工方便。有效解决了CLT结构的保温、隔声和管线布置的问题,增加纵向安装与保温空腔层能够提高保温隔热和隔声性能,并且在有利于装配安装,大幅度提高安装效率,降低造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建筑层积木,所述建筑层积木包括层积木和钢筋,层积木包括木板、调整板和穿筋孔,木板、调整板的长宽高均相等,木板、调整板层层叠合,相互重合,层与层之间连接采用竖向木板层和水平木板层的连接方式,采用胶连接或机械连接,机械连接包括螺钉连接、自攻螺丝连接、木螺丝连接、柳钉连接、螺栓连接、销连接和暗榫连接,在板的中线上竖直开设穿筋孔,穿筋孔数量为2~10个,穿筋孔在每层板上的位置和大小一样,开孔为圆孔,孔径大小为12~30mm,穿筋孔优先均匀布置;
所述的一种建筑层积木,所述层积木分为一层调整层积木和多层调整板层积木,一层调整层积木只包含一层调整板,在调整板上下分别为设置木板,上下部的木板数量优先选择相等或相近,木板的总数量为2~10层;多层调整板层积木设置多层调整板,在每层调整板上下均设置木板,每层调整板上下的木板数量优先选择相等,数量为1~5层;一层层积木的最大高度为500mm。
所述的一种建筑层积木,所述调整板为纤维板,优先选用承重OSB板。
所述的一种建筑层积木,所述钢筋下端锚固在基础上或楼板上,上面采用螺帽紧固。
一种建筑层积木建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层积木建造成一字形墙,将层积木的穿筋孔与钢筋一一对应,并分别传入,将层积木一层一层地砌筑。
所述的一种建筑层积木建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层积木建造成L形墙,两道墙采用的层积木高度相同,一层一层砌筑,两侧墙体同层优先选择同高度,在角部两侧墙体分别依次穿过角部钢筋,即在角部两侧墙体依次填充角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延年;魏琳娜,未经张延年;魏琳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42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类计算机数字化生存的一种方法
- 下一篇:声音操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