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蓝牙的语音源实时语音加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053089.7 | 申请日: | 2016-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81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辉;刘久冉;邹虹;徐光侠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邮电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W4/00;H04W12/02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102 | 代理人: | 刘小红 |
| 地址: | 400065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蓝牙 语音 实时 加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涉及语音加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蓝牙的语音源实时语音加 密方法。
背景技术
如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在社会中占据重要 的地位。“信息泄漏”的现象多次出现,引起人们对信息安全意识的增强,与之相关的信息加 密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中的语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基础,对语音通信进行加密是防 止语音被窃取、篡改及破译等重要手段。
针对移动通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设计安全机制,不 断发展和完善安全机制;采用端到端加密方法。前者语音加密由运营商进行管理和进行加 密,密钥掌握在运营商手中,从运营商的角度考虑而非用户的角度,并且运营商为了降低无 线信道的负载,采用简单的加密算法,安全性低;后者主要是针对无线信道进行加密,在移 动通信终端与基站之间以密文,但基站与基站之间是以明文的方式存在,容易被搭线窃听。 现亟须一种移动终端语音加密,语音信号在整个传输过程中以密文方式存在,提高语音的 安全性和保密性。
混沌是确定性系统的固有随机性产生的外在复杂变现,是一种貌似随机的非随机 运动,表现出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具有内随机性、对初始条件的高度敏感性、长 期不可预测性、有界性和遍历性、普适性、标度性、分维性,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 系。混沌加密是最近研究比较多的加密方法,其用于加密映射主要有Logistic映射、 Chebyshev映射、Henon映射、Arnold映射、Baker映射、Lorenz系统、Chen系统及Lu系统等,本 发明采用的是Logistic映射对语音进行加密。
Logistic映射模型:xn+1=μxn(1-xn),该抛物线映射蕴含着现代混沌理论的基本思 想,包括周期到混沌、分岔图等非线性理论的基本框架。其中,0<μ<4称为分支参数,xn+1∈ (0,1)。当0<μ<μ1=3.0时,系统的稳定解为不动点,即周期1解;当μ=μ1=3.0时,系统的稳 定解由周期1变为周期2,这是二分叉过程;当μ=μ2=3.449489时,系统的稳定解周期2分叉 为周期4;当μ=μ3=3.544090时,系统的稳定解由4分叉为周期8;当μ达到极限值μ∞= 3.5699456时,系统的稳定解是周期2∞,即3.5699456<μ<4时,Logistic映射呈现混沌状 态。当μ=4时,具有典型的混沌特征。
本发明采用的是基于蓝牙语音源加密,在语音传输到移动终端之前进行加密,整 个移动通信传输过程是以密文形式存在的;加密算法采用的是Logistic映射加密算法,可 以保证语音处理的实时性,降低时延;与数字加密相结合,增加语音传输的安全强度。该发 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语音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有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蓝 牙的语音源实时语音加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01、发送端的蓝牙加密设备与发送端的移动终端蓝牙模块进行配对,、接收端的 蓝牙加密设备与接收端的移动终端蓝牙模块进行配对,如果配对成功,则进行语音加密传 输,跳转至步骤102,否则,重新配对;
102、发送端,对语音的模拟信号依次进行采样、量化、编码和Logistic映射加密的 步骤,确保语音在进入移动通信网之前是加密后的数字信号;
103、接收端,对语音的数字信号进行Logistic逆映射解密和D/A解码,使语音恢复 到采样前的语音。
进一步的,所述发送端的蓝牙加密设备和接受端的蓝牙加密设备独立于移动终 端,可应用到2G/3G/4G。
进一步的,步骤102发送端的和步骤103的接收端的蓝牙设备中都添加了加解密模 块,其加解密过程如下:
401、语音从发送端蓝牙耳机麦克风进入,A/D转换器对语音模拟信号进行采样、量 化、编码,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将数字信号存储在ADC_IN缓存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邮电大学,未经重庆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30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