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光学纯二氟苯基环氧乙烷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51136.4 | 申请日: | 2016-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10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吴中柳;刘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P17/02 | 分类号: | C12P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光学 纯二氟 苯基 环氧乙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催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催化和化学反应结合的“一锅 两步法”制备手性化合物(2S)-2-(3,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该化合物是药物替格瑞洛合成 的一种手性中间体。
背景技术
替格瑞洛(ticagrelor),商品名为Brilinta,是由阿斯利康制药公司 (AstraZeneca)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的药物。该药物与P2Y12ADP受体可逆性结合,能有效改善ACS患者的症状,降 低死亡风险。
目前有许多关于替格瑞洛的合成路线的报道,但绝大多数工艺均涉及一种关键手 性中间体(1R,2S)-2-(3,4-二氟苯基)-1-环丙胺(化合物A)。专利CN103508899详细总结了 该化合物合成的几种路线,其中以WO2008018822报道的路线较为常用,这一路线的关键步 骤是合成(2S)-2-(3,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该化合物CAS号:1006376-63-1)。专利CN 103664697,CN101495442也报道了化合物A及其类似物的合成方法,其路线的关键化合物 也是(2S)-2-(3,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
已报道的(2S)-2-(3,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都是以化学合成或者拆分得到。主要 有以下三种路线:WO2008018822报道的手性基团的引入是以手性催化剂(S)-二苯基脯氨醇 (S-DPPM)将羰基变成手性羟基,再环氧化生成(2S)-2-(3,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文献路线 1)。专利CN103073525报道了以3,4-二氟苯乙烯为起始物的合成路线(文献路线2)。专利CN 103087011以2-氯-1-(3,4-二氟苯基)乙酮起始物,公开了一种水解动力学拆分路线(文献 路线3)。
文献路线1:
文献路线2:
文献路线3:
相对于以上的化学方法,生物催化过程具有高度的化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反应 条件温和,后处理容易,能耗较低,对环境友好,是当今化工生产和相关领域发展的一大潮 流。近年来研究者们积极探索各类化合物的生物催化技术,特别是手性中间体。利用生物催 化技术与化学方法结合,开发新的工艺合成(2S)-2-(3,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实现简化工 艺、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的目标,从而可有效推动替格瑞洛合成工艺的进一步改进。同时作 为手性砌块,也为其他医药中间体合成提供备用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催化和化学方法相结合的“一锅两步法”生产 (2S)-2-(3,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利用羰基还原酶不对 称还原2-氯-1-(3,4-二氟苯基)乙酮得到(S)-2-氯-1-(3,4-二氟苯基)乙醇;第二步,在该 反应体系中加入强碱性物质,使(S)-2-氯-1-(3,4-二氟苯基)乙醇脱氯后环氧化,得到 (2S)-2-(3,4-二氟苯基)环氧乙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用说明书附图说明,现详述如下:
(1)第一步:生物催化反应,是以羰基还原酶ChKRED20作为生物催化剂,2-氯-1- (3,4-二氟苯基)乙酮为底物,经不对称羰基还原生成(S)-2-氯-1-(3,4-二氟苯基)乙醇。
所述羰基还原酶ChKRED20,其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的登录号为KC342020。
所述羰基还原酶ChKRED20的制备方法为该领域常规方法,具体方案见实施例1。
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所述的催化条件可按本领域此类反应的常规条件进行选 择。反应体系为:磷酸钾缓冲液、羰基还原酶ChKRED20、底物2-氯-1-(3,4-二氟苯基)乙酮、 还原型辅酶NADH(还原型辅酶I)或者NADPH(还原型辅酶Ⅱ)。
或者,反应体系为:磷酸钾缓冲液、羰基还原酶ChKRED20、底物2-氯-1-(3,4-二氟 苯基)乙酮、氧化型辅酶NAD+(氧化型辅酶I)、异丙醇。
所述磷酸钾缓冲液,较佳的pH范围为pH6.0~8.0;所述磷酸钾缓冲液浓度为0.05 ~0.5M。
反应体系中羰基还原酶ChKRED20的较佳浓度为0.1~20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11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