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伪基站的识别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50090.4 | 申请日: | 2016-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85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王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2/12 | 分类号: | H04W12/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晨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0 | 代理人: | 成丽杰 |
地址: | 21001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站 识别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伪基站的识别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在小区选择阶段时接收驻留小区的基站的广播信令,并根据广播信令和预先存储的驻留小区的相邻小区的邻接小区信息,得到第一风险系数;当位置区发生变化时,在执行位置更新流程后接收来自基站的位置更新确认信令,并根据位置更新确认信令,得到第二风险系数;在连接建立阶段时,接收来自基站的信息内容,并根据信息内容,得到第三风险系数;根据第一风险系数、第二风险系数和第三风险系数进行计算,得到预判结果;当预判结果超过识别门限值时,进行基站为伪基站的风险提示。本发明解决了现有针对恶意信息的防范策略无法对伪基站进行识别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伪基站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伪基站是一种伪装成运营商的基站。伪基站设备一般由主机和电脑组成,通过短信群发器、短信发信机等相关设备搜取以其为中心、一定半径范围内的手机卡信息,冒用他人手机号码强行向用户手机发送诈骗、广告推销等短信息。
伪基站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吸引就近的用户终端(比如手机)进行驻留,并且尽可能快地向驻留的手机发送信息。完成后,手机可能随着移动自行离开伪基站的小区,也可能由伪基站通过技术手段将手机从本小区驱离。
伪基站之所以被不法分子青睐,作为恶意短信的投放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几乎无成本:无论投放多少条,完全没有费用,相比较传统的运营商短消息服务号而言,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几乎无痕迹:采用运营商服务号,不可避免要留下蛛丝马迹,用户投诉、法律责任都无法避免,会带来额外的成本、乃至法律的打击;
容易伪造身份:投放恶意信息时,容易伪造发送者的识别码(ID);
流动性好:伪基站的设备简单,容易移动,用户终端难以预先防范处理。
利用伪基站投递恶意信息,实施诈骗的案例很常见,没有针对性设计对抗措施的用户终端对此是毫无防范能力的。伪基站设备作为技术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遵循一定技术规范的,只有当采用这种手段传播垃圾信息乃至欺诈信息时,才会形成真正的危害。因此,现有的技术方案多数针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识别,而很少对于这种载体形式本身进行鉴别,这种鉴别也存在一定难度。
目前针对恶意信息的防范策略,无论是否来自伪基站,通常采用基于内容进行分析的策略,一般而言有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简单的策略,是对来源信息的ID进行分析,如果来自于已知为诈骗号码或号码段的、或者特征很明显属于服务号码的,给出一定的提示,用户自己通常也会警惕,但这种策略面对伪基站并不见效,因为使用伪基站可以非常简单地伪装成常见的服务号码,令用户放松警惕;
复杂的策略,则是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通常是识别是否有一些明显存在风险的关键词,并提示用户,但这种做法同其他任何一种基于短信息等途径发送诈骗内容的防范方法并无任何区别,并没有触及伪基站这一信息渠道的本质特征,效果上也没有提升。如果信息本身在内容上采用了一定的规避策略,则本方法可能不起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伪基站的识别方法及装置,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针对恶意信息的防范策略无法对伪基站进行识别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伪基站的识别方法,包括:
在小区选择阶段时接收驻留小区的基站的广播信令,并根据广播信令和预先存储的驻留小区的相邻小区的邻接小区信息,得到第一风险系数,其中,广播信令至少包括:驻留小区的配置信息;
当位置区发生变化时,在执行位置更新流程后接收来自基站的位置更新确认信令,并根据位置更新确认信令,得到第二风险系数;
在连接建立阶段时,接收来自基站的信息内容,并根据信息内容,得到第三风险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00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医用光纤无影照明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智能照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