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化学和基底效应共同作用下电极材料硬度的表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49515.X | 申请日: | 2016-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19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马增胜;张晶;雷维新;邹幽兰;潘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40 | 分类号: | G01N3/40;H01M4/36;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43114 | 代理人: | 魏娟 |
地址: | 411105***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化学 基底 效应 共同 作用 电极 材料 硬度 表征 方法 | ||
1.一种电化学和基底效应共同作用下电极材料硬度的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Fick定律,综合考虑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通过求解扩散方程,得出电极材料不同位置和不同时刻状态下的锂离子浓度分布;
(2)通过t时刻的浓度分布,对各位置进行积分,即得到电极材料在该状态下的电量SOC;
(3)基于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会发生体积变形从而导致大量位错,即定义为电化学诱导位错EID,电化学诱导位错的平均密度其中,ρ′e为某时刻的电化学诱导位错密度分布,h为压痕深度,V为压入体积,r为压痕接触半径;
(4)基于位错理论,压痕过程中,影响硬度的总位错其中,ρs为电极材料本身统计存储位错,与电化学过程无关,α、μ和b分别为材料经验常数、剪切模量和Burgers矢量;
(5)根据平均应力和硬度的关系σ=Mτ,H=3σ,其中,M为Taylor取向因子,得到电极材料硬度HF与SOC之间的定量解析关系:
其中,为电化学因子,θ为半锥角,C0为最大锂离子浓度,L0为二维薄膜电极材料理化前的厚度,φ是锂离子嵌入导致的化学键收缩系数;H0代表不考虑电化学位错时的本征硬度;
电量控制因子
相对压痕深度β=h/L,η为体积膨胀系数,L为t时刻的二维薄膜电极材料厚度;
薄膜电极材料的本征硬度以充电满态为参考,即SOC=1;
(6)将(5)解析关系引入基底效应,通过测试电极材料与基底的复合硬度,即得到电极材料的硬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和基底效应共同作用下电极材料硬度的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二维薄膜电极材料和半锥角为θ的圆锥压头,由步骤(1)得出二维薄膜电极材料的锂离子浓度分布:
其中,
c0为最大锂离子浓度,
D为扩散系数,
L为t时刻的二维薄膜电极材料厚度,
x为t时刻的二维薄膜电极材料厚度L减去压痕深度h,
n为自然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大学,未经湘潭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951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