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绿色木霉突变株的培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49069.2 | 申请日: | 2016-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38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白;蒋立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晓白 |
主分类号: | C12N15/01 | 分类号: | C12N15/01;C12N1/14;C12R1/88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绿色 突变 培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绿色木霉突变株的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为半知菌,属一类广布型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目、粘孢菌类、木霉属。该菌类常腐生于木材、种子和植物残体上,能产生多种具有生活性物质(如纤维素酶、几丁质酶等物质),通过产生并分泌于胞外,杀死土壤中的有害菌物。
由于绿色木霉可在多种营养基质上快速生长,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又重寄生作用,能有效地竞争营养和生存空间,还可以产生抗生素和攻击多种病原所需要的酶,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开发潜力的生防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色木霉突变株的培养方法,利用化学诱变对从腐烂的木材残体上混合菌物筛选的绿色木霉进行化学诱变,诱导出的绿色木霉突变株具有高效抗小麦赤霉病、草莓和番茄灰霉病等土传病的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绿色木霉突变株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绿色木霉菌株的培养与纯化:先从野外植物腐烂残体的水溶液取样,于26℃接种于PDA固体培养基上培养3~5天,筛选并鉴定出绿色木霉菌株,经二代连续培养出纯化绿色木霉菌株;
(2)纯化绿色木霉菌株的扩大培养:纯化绿色木霉菌株再经液态PDA培养基中扩大培养,离心去清液,测定活性,再用二级纯水洗涤,以8000r/min离心15min,取沉淀并重复一次扩大培养,离心去清液,测定活性,再用二级纯水洗涤,以8000r/min离心15min,取沉淀吹干后保存于冰箱暗处;
(3)纯化绿色木霉菌株的诱变:将步骤(2)中离心后的清液放入PDA培养基中,再以几丁质或者结晶羧酸纤维素钠为反应底物,以秋水仙碱或者硫酸二乙酯作为诱变剂,进行诱变,诱变终止后,经离心取沉淀物,置于暗处稳定4~6h,即得绿色木霉突变株;其中诱变剂的浓度为0.005~0.08wt%;诱变时间为6~120h。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2)中,按照重量百分比,液态PDA培养基由以下物质配置而成:马铃薯2~3%;鱼蛋白粉0.5~3.3%;FeSO40.01~0.03%;KH2PO40.02~0.20%;MgSO40.05~0.35%;Na2B2O7·10H2O0.025~0.05%;Na2SeO30.025~0.05%,ZnSO40.01~0.02%,余量为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液态PDA培养基的pH值调至5.8~6.5,培养温度为27±1.0℃,培养时间为5天。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3)中,按照反应底物与发酵物的质量体积比为10g/L,添加反应底物。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3)中,诱变剂的浓度为0.01~0.05wt%,诱变时间为30~80h。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3)中,诱变剂的浓度为0.03wt%,诱变时间为48~60h。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3)中,诱变剂的浓度为0.03wt%,诱变时间为48h。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4)绿色木霉突变株的鉴定,加入浓度为0.5~1.5wt%的蔗糖作引子,启动孢子的萌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化学诱变对从腐烂的木材残体上混合菌物筛选的绿色木霉进行化学诱变,诱导出的绿色木霉突变株具有高效抗小麦赤霉病、草莓和番茄灰霉病等土传病的作用,可代替化学农药运用于农作物的种植,防治由土壤所产生的病害,实现作物增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绿色木霉突变株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晓白,未经李晓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90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