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相法生产不溶性硫磺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48627.3 | 申请日: | 2016-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5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陈杰;胡建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京海(安徽)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17/12 | 分类号: | C01B17/12 |
代理公司: | 合肥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 代理人: | 周发军 |
地址: | 2382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相法 生产 不溶性 硫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硫磺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相法生产不溶性 硫磺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不溶性硫磺(InsolubleSulfur,简称IS)是一种具有热塑性的线性高 分子均聚物,是硫的同素异形体。它不溶于二硫化碳,是一种性能优 异的橡胶硫化剂,用作生产子午线轮胎具有诸多优势,因此已成为生 产高质量子午线轮胎的专用硫化剂。随着交通运输和汽车工业的发展, 对高质量轮胎的需求导致不溶性硫磺的需求与日剧增。然而不溶性硫 磺是一种亚稳态物质,单独使用时稳定性会随温度升高而变差,且含 量随贮存时间延长而逐步降低。在高品位IS中,目前世界上质量最好 的不溶性硫磺由Flexsys化学公司生产,其商品名为Crystex,其他IS 产品质量都难以与它相比。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生产高品位 IS产品,大部分依赖进口。提高不溶性硫磺稳定性已成为国内外研究 热点。
目前,不溶性硫磺的传统生产方法如液相法工艺是:原硫→熔融 →淬火→干燥室干燥→萃取→稳定→自然干燥晾晒→粉碎→充油→过 筛包装。该方法不溶性硫磺的转化率较高,但是反应温度高,原材料 消耗量大,成本高;易燃易爆,带压操作危险性大,粉碎过程中粉尘 高;而且产品的热稳定性和分散性均较差;美国富莱克斯公司采用汽 化一步法,该工艺聚合转化率高、硫磺消耗率低,产品中不溶硫含量、 热稳定性和分散性均较高,但是生产过程中熔融温度高达550~ 600℃,危险性大;而且工艺复杂,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液相法 生产不溶性硫磺的方法,这种改进方法制备出的不溶性硫磺具有高热 稳定性、高不溶硫含量、高分散性、高细度的特性。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相法生产不溶性硫磺的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1)熔融:首先将原料工业硫磺投入到200~250℃熔融釜中,
(2)雾化冷萃:熔融后的高温液硫进入压力式喷头进行雾化并进行 冷萃处理,其中冷萃剂为含复合稳定剂的CS2,将硫颗粒冷凝并形成均 匀的粒径并分散于萃取液中;
(3)稳定处理:雾化冷萃后的硫磺加入复合稳定剂进行稳定处理3 0~40min。
(4)干燥:稳定处理过的硫磺进一步干燥处理;
(5)固化:干燥后的硫磺进入带搅拌器的塔式收集器内,可溶性硫 磺被溶解,不溶性硫磺在温度45-70℃的条件下固化40-90分钟;
(6)充油:固化的硫磺加入橡胶用芳烃油,搅拌使油充分吸附;
(7)粉碎:最后将硫磺条粉碎至100~180目即得成品。
优选地,所述原料工业硫磺为固体或液体。
优选地,所述原料工业硫磺固体为块状、片状或粉末。
优选地,所述的冷过程用CS2溶剂萃取3~4遍,每遍40~50mi n,使萃取后得到的产物含量≥95%。
优选地,所述的复合稳定剂是由氯丁二烯、KI、对甲基苯乙烯、 丙烯基苯、DZ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优选地,所述的干燥过程中将稳定处理过的硫磺用50~70℃的热 水在真空度≥95%的环境下进行负压干燥6~8h,使水含量控制在0. 5%以下。
优选地,所述的充油过程中加入质量为原料硫磺质量的20~30%的 橡胶用芳烃油,再常温搅拌15~20min使油充分吸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与汽化法相比反应温度低,原材料消耗量小,成本至少降 低了20%;发明为常压操作,避免了生产中易燃易爆、带压操作的危 险性本发明方法制备出的不溶性硫磺具有高热稳定性、高不溶硫含量、 高分散性、高细度的特性,另外该工艺操作简单效率高,成本低,安 全性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 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 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 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1)熔融:首先将原料工业硫磺投入到200℃熔融釜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京海(安徽)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京海(安徽)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86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非晶碳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微纳结构的制作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