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泥减量消毒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46815.2 | 申请日: | 2016-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10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骆佳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静洁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25024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消毒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泥减量消毒处理方法,属于环境保护中的废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污水生物处理中产生的大量的剩余污泥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其中的一些常见物质包括重金属、有害病毒、杀虫剂、有机污染物等。而且其处理和处置费用高,能占到污水处理费用的60-70%,成为制约污水行业发展的瓶颈。
在这种背景下,污泥减量技术成为污水行业研究的热点。所谓污泥减量化就是通过利用物理、化学、生化的手段,使得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向外排放的生物固体量达到最少。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污泥减量技术可分为四类:一、溶胞-隐性生长;二、内源呼吸;三、解耦联代谢;四、生物捕食。同前三项技术相比,生物捕食技术具有“纯生态”的处理机理、较低的处理成本和良好的污泥减量效果,因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但目前污泥减量技术都存在缺点,化学方法存在环境安全性的问题,生化方法存在污泥减量的同时氮磷去除率低的问题。且现有技术中的污泥处理手段多导致污泥功能的退化,无法重新利用,所以既要去除污泥中的污染物,又要保证污泥功能性成为现有技术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迄今为止,尚无一种集污泥减量与消毒于一体的高效低能耗、无污染的处理技术。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泥减量消毒处理方法,污泥通过污泥减量消毒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所述污泥减量消毒处理系统包括污泥光催化处理器、控制装置、污泥整理剂储存仓、半导体泵浦铷蒸汽激光污泥减量反应器等;所述污泥光催化处理器包括外壳、转动轴、加热套管、透光薄膜、紫外光灯等,所述外壳一端设有污泥进口,所述外壳另一端设有污泥排口,控制装置设置在外壳的外侧壁外,所述转动轴的两端与设置在外壳内侧壁上的传动部件纵向连接,该传动部件与驱动电机电连接,加热套管固定设置在转动轴外部,与控制装置电连接,该加热套管的外侧还设置有螺旋式输送叶片,该螺旋式输送叶片的最大旋转直径小于外壳的垂直于转动轴的横向宽,所述透光薄膜覆盖设置于外壳的上部,紫外光灯设置于外壳的内侧壁上,且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螺旋式输送叶片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圆形凸起,该凸起表面涂有光催化涂层,所述外壳的上方设置有污泥整理剂储存仓,其底部的出料口深入外壳内且位于转动轴上方,污泥光催化处理器的污泥排口通过污泥管线连接半导体泵浦铷蒸汽激光污泥减量反应器右侧壁上的进泥口,左侧壁设有出液口,反应器内部在上顶壁上间隔安装有3支半导体泵浦铷蒸汽激光器,组成激光器阵列,能够产生3束高能铷蒸汽激光束,其光路垂直于上顶壁,在每一个半导体泵浦铷蒸汽激光器正对的对面顶壁处安装有能量吸收挡板,在每个能量吸收挡板的左端垂直安装有网状阻燃挡板,与激光光束平行,网状阻燃挡板能够起到阻挡激光散射并吸收其散射能量,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反应器内部起火的作用,铷蒸汽激光光束通过相邻两扇网状阻燃挡板形成的通道最终投射至正对的能量吸收挡板上;当系统运转时,污泥从进料口进入污泥光催化处理器,分别开启驱动电机、加热和紫外光灯,螺旋式输送叶片随着转动轴的旋转而转动,污泥的结块被螺旋式输送叶片搅动破碎,污泥中有机污染物与螺旋式输送叶片上覆盖的光催化剂涂层接触面积增大,加热套管加热并传热至螺旋式输送叶片,热量随之传至被搅动的污泥,使部分有机污染物在高温作用下脱离污泥,同时在紫外光灯的作用下,充分发生光催化剂反应,从而消除有机污染物;同时污泥整理剂储存仓的出料口向螺旋式输送叶片的方向投放污泥整理剂和纳米二氧化钛粉末的混合物,在螺旋式输送叶片旋转的情况下,均匀的搅拌在污泥中,污泥整理剂能够与污泥中含有的重金属离子发生螯合反应,生成金属络合物,该络合物不溶于水,纳米二氧化钛粉末可以充分的与污泥接触,可以有效的捕捉污泥中剩余的有机污染物和病毒,进一步提高了光催化反应的充分性,然后污泥通过半导体泵浦铷蒸汽激光污泥减量反应器的进泥口进入反应器内部,在铷蒸汽激光的直接照射下,污泥中的微生物细胞壁在高能量辐照下发生破壁,内部的细胞液流出汇集到一起从反应器的出液口流出进行后续处理,反应器内剩余的污泥从反应器底板上的多个排泥口排出进入污泥收集池。
进一步,其中污泥整理剂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计的组分:
癸二酸二辛酯 10-18
1,4-二甲基哌嗪 6-12
水杨苷 7-13
4-(2,6,6-三甲基-2-环辛烯-1-基)-3-丁烯-2-酮 2-8
4-氨基异喹啉 0.8-2
去离子水 20-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静洁,未经孙静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68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