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材用绝热材料、填土用部件和车辆内饰材料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046400.5 | 申请日: | 2010-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2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 发明(设计)人: | 樽本裕之;地海良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8J9/232 | 分类号: | C08J9/232;C08K5/136;C08L2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建材 绝热材料 填土 部件 车辆 材料 | ||
1.一种建材用绝热材料,其是通过将对发泡性聚苯乙烯系 树脂颗粒加热而得到的预发泡颗粒填充到成型模具的模腔内进 行加热、使其发泡而得到的发泡成型体,发泡倍数为40倍时的 气泡的平均弦长为50~350μm的范围;
所述发泡性聚苯乙烯系树脂颗粒是将含有阻燃剂和发泡剂 的聚苯乙烯系树脂制成粒状而得到的,
所述阻燃剂在分子内具有溴原子,溴成分含量低于70质 量%,分子内具有苯环,且阻燃剂的5质量%分解温度在 200~300℃的范围内,
所述发泡性聚苯乙烯系树脂颗粒通过以下的熔融挤出法来 得到:在树脂供给装置内,向聚苯乙烯系树脂中添加阻燃剂和 发泡剂并进行混炼,将含有阻燃剂和发泡剂的熔融树脂从附设 在树脂供给装置前端的模具的小孔直接挤出到冷却用液体中, 在挤出的同时将挤出物切断,并使挤出物与液体接触而冷却固 化,从而得到发泡性聚苯乙烯系树脂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材用绝热材料,所述制成粒状 而得到的发泡性聚苯乙烯系树脂颗粒表面的阻燃剂含量(B) 与树脂颗粒整体的阻燃剂含量(A)之比(B/A)在0.8~1.2的范 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材用绝热材料,其中,包含苯 乙烯系单体、乙基苯、异丙基苯、正丙基苯、二甲苯、甲苯、 苯的芳香族有机化合物的总含量低于500pp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材用绝热材料,其中,所述阻 燃剂是选自由四溴双酚A或其衍生物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两种 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材用绝热材料,其中,所述阻 燃剂是选自由四溴双酚A-双(2,3-二溴-2-甲基丙基醚)、四溴双 酚A-双(2,3-二溴丙基醚)、四溴双酚A-双(烯丙基醚)组成的组 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材用绝热材料,其密度为 0.010~0.050g/cm3的范围。
7.一种填土用部件,其是通过将对发泡性聚苯乙烯系树脂 颗粒加热而得到的预发泡颗粒填充到成型模具的模腔内进行加 热、使其发泡而得到的发泡成型体,发泡倍数为50倍时的气泡 的平均弦长为40~200μm的范围;
所述发泡性聚苯乙烯系树脂颗粒是将含有阻燃剂和发泡剂 的聚苯乙烯系树脂制成粒状而得到的,
所述阻燃剂在分子内具有溴原子,溴成分含量低于70质 量%,分子内具有苯环,且阻燃剂的5质量%分解温度在 200~300℃的范围内,
所述发泡性聚苯乙烯系树脂颗粒通过以下的熔融挤出法来 得到:在树脂供给装置内,向聚苯乙烯系树脂中添加阻燃剂和 发泡剂并进行混炼,将含有阻燃剂和发泡剂的熔融树脂从附设 在树脂供给装置前端的模具的小孔直接挤出到冷却用液体中, 在挤出的同时将挤出物切断,并使挤出物与液体接触而冷却固 化,从而得到发泡性聚苯乙烯系树脂颗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填土用部件,所述制成粒状而得 到的发泡性聚苯乙烯系树脂颗粒表面的阻燃剂含量(B)与树 脂颗粒整体的阻燃剂含量(A)之比(B/A)在0.8~1.2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填土用部件,其中,所述阻燃剂 是选自由四溴双酚A或其衍生物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两种以 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填土用部件,其中,所述阻燃剂 是选自由四溴双酚A-双(2,3-二溴-2-甲基丙基醚)、四溴双酚A- 双(2,3-二溴丙基醚)、四溴双酚A-双(烯丙基醚)组成的组中的一 种或两种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填土用部件,其密度在 0.010~0.050g/cm3的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填土用部件,其氧指数为26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未经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640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