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村镇生活污水生态化微动力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40836.3 | 申请日: | 2016-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10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吴勇;赖长邈;高东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金***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村镇 生活 污水 生态 微动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村镇生活污水生态化微动力处理系统,包括一级湿地、二级湿地和三级湿地,一级湿地、二级湿地和三级湿地的中部设置为工作过道,工作过道下设置有格栅、沉淀池、厌氧池、反滤层池和蓄水池,格栅的入口设置有污水入口,格栅的排水口于沉淀池连接,沉淀池的排水口于厌氧池连接,沉淀池与厌氧池的排泥口与污泥池连接,厌氧池内设置有厌氧池水泵,厌氧池水泵与反滤层池连接,蓄水池内设置有蓄水池水泵,蓄水池水泵与蓄水池水泵接头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地下生化前处理工艺布置在地下,占地面积小,外表美观;有助于农村绿化,在实现水体净化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带来经济效益的目的,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村镇生活污水生态化微动力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积极开展农村聚居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其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可以有效地控制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切实做到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
村镇生活污水污染类型以有机耗氧污染和氮磷污染为主,可生化降解性好,N、P含量高,但排放分散;在村镇修建类似于城镇的污水处理厂或者将农村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运送至城镇,所需费用较高,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因建设费用高、运行费用高、能耗高、对氮、磷去除效果差,很难适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需要。因此,急需小型化、建设成本小、运行费用低、管理维护方便、处理效果及生态景观效果好的处理系统。
现有的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或装置,大多采用单种技术处理,如人工湿地、藻类塘、土壤渗滤系统等,其缺点为:单一使用某种技术处理效果不佳,综合使用占地面积大,很多处理过程没有经过地下水反滤层的同化。如专利编号为CN2286176Y的专利,处理100m3水,需要土地面积1000m2。
有些装置无曝气装置,容易造成堵塞,且不便清理,如专利200910051854.1“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采用轻质滤料与活性污泥结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未设置曝气设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村镇生活污水生态化微动力处理系统。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包括一级湿地、二级湿地和三级湿地,所述一级湿地高于所述二级湿地,所述二级湿地高于所述三级湿地,所述一级湿地、所述二级湿地和所述三级湿地的中部设置为工作过道,所述工作过道下设置有格栅池、沉淀池、厌氧池、反滤层池和蓄水池,所述三级湿地设置有排水管,所述一级湿地设置有蓄水池水泵接头,所述格栅池的入口设置有污水入口,所述格栅池的排水口于所述沉淀池连接,所述沉淀池的排水口于所述厌氧池连接,所述沉淀池与所述厌氧池的排泥口与污泥池连接,所述厌氧池内设置有厌氧池水泵,所述厌氧池水泵与所述反滤层池连接,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蓄水池水泵,所述蓄水池水泵与所述蓄水池水泵接头连接。
进一步,所述格栅池内设置有栅条,所述栅条倾斜安装;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进水挡流板,所述进水挡流板的下方为污泥斗。
具体地,所述反滤层池内由下至上设置有第一砾石层、第一粗灰岩颗粒层、第一细灰岩颗粒层、粗砂层、第二细灰岩颗粒层、第二粗灰岩颗粒层和第二砾石层,所述第二砾石层的上方设置有布水管,所述布水管与厌氧池水泵连接,所述第一细灰岩颗粒层内设置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与鼓风机连接,所述第一粗灰岩颗粒层内设置有反冲洗管,所述反冲洗管与冲洗水接口连接。
进一步,还设置有设备房,所述设备房内设置污泥泵、鼓风机和控制器接口;所述一级湿地和所述二级湿地由下至上为湿地砾石层、湿地粗灰岩颗粒层、湿地细灰岩颗粒层、湿地粗砂层和湿地土壤,所述三级湿地为湿地砾石层;还设置有网孔种植模块,所述网孔种植模块内种植植物后置于所述一级湿地、所述二级湿地和所述三级湿地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未经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08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切割/芯片接合薄膜
- 下一篇:显示装置的照明构件的2D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