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结合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40490.7 | 申请日: | 2016-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53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黄翔;李依轩;董恺;陈丽媛;王兴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C7/14 | 分类号: | F02C7/14;F02C7/16;F25B25/00;F25B27/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罗笛 |
地址: | 710048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发 冷却 吸收 制冷 结合 燃气轮机 再利用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的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结合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包括有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和外置水箱;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的送风口与燃气轮机的进气口连接,燃气轮机的排气口处设置有发生器,发生器依次与气液分离器、溶液热交换器连接构成闭合回路,形成气‑液处理系统;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与气‑液处理系统连接。本发明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对燃气轮机进口空气进行梯级降温,用以提高燃气轮机功率输出;利用燃气轮机排气废热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冷却进气,不仅能有效利用燃气轮机的排气废热,还能提升燃气轮机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结合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燃气轮机与活塞式内燃机、汽轮机动力装置相比,具有重量轻、体积小、设备简单、启动加速快、高效率、低噪音及低排放等诸多优点。然而,燃气轮机的发电功率、效率与空气进气温度密切相关,随着大气温度升高,空气密度降低,导致流经燃气轮机进气道的空气质量流量减少,引起燃气轮机发电功率下降,通常这种发电功率的减小恰恰发生在电力负荷较大的时候。据研究,环境温度升高1℃,最大可导致燃气轮机额定发电能力下降1%。另外,压气机的耗功量随吸入空气的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即大气温度升高时,压气机的耗功量也会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燃气轮机排气有大量高温废热,若没有在排气处布置余热锅炉或吸收式制冷机,废气将直接排放,不仅会浪费能源和污染环境,而且不利于节能。
基于以上的弊端,对燃气轮机加装进气冷却装置,即将蒸发冷却技术与吸收式制冷相结合,对燃气轮机进口空气进行梯级降温能提高燃气轮机功率输出,利用燃气轮机排气废热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冷却进气,不但能有效利用燃气轮机的排气废热,还能提升燃气轮机的性能,是一种非常好的废热利用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结合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对燃气轮机进口空气进行梯级降温,用以提高燃气轮机功率输出;利用燃气轮机排气废热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冷却进气,不仅能有效利用燃气轮机的排气废热,还能提升燃气轮机的性能。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结合的燃气轮机冷却再利用系统,包括有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和外置水箱;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的送风口与燃气轮机的进气口连接,燃气轮机的排气口处设置有发生器,发生器依次与气液分离器、溶液热交换器连接构成闭合回路,形成气-液处理系统;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与气-液处理系统连接。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外置水箱连接有排水管。
排水管上分别设置有阀门b、流量表b。
蒸发冷却-吸收式制冷复合进气冷却机组,包括有机组壳体,机组壳体相对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进风口、送风口;机组壳体内按空气进入后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空气过滤器、蒸发冷却器、挡水板a、蒸发-过冷器联合单元及送风机;蒸发冷却器上方依次设置有挡水板b、吸收-冷凝器联合单元及二次排风机;二次排风机上方对应的机组壳体顶壁上设置有二次排风口;气液处理系统与蒸发-过冷器联合单元、吸收-冷凝器联合单元之间通过水管网连接,构成吸收式制冷机。
挡水板a呈倾斜设置;蒸发冷却器采用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包括有换热管组,换热管组的上方设置有布水管,布水管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面向换热管组喷淋的喷嘴,布水管通过供水管外接直流水供水管;换热管组的下方与机组壳体底部之间形成二次风流道,二次风流道对应的机组壳体侧壁上设置有二次风进风口。
换热管组由多根水平设置的换热管组成;供水管上分别设置有流量表a、阀门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工程大学,未经西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04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