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微镜用底座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39283.X | 申请日: | 2016-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72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和玉洁;左建立;易建华;张杰;王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2B21/26 | 分类号: | G02B21/2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2103 | 代理人: | 胡恩河 |
地址: | 30018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微镜 底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显微镜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微镜用底座。
背景技术
在检测微型细长轴类工件端部粗糙度时,工件在使用之前与之后均需要进行端部粗糙度的全方位检测,以掌握其使用磨损情况。工件的结构特征,决定了检测工作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够清晰观察得到专用工件端部粗糙度情况,并且由于工件底面接触面小,只能借助底座,才能稳定地竖直放置在操作台上。检测过程中,由于显微镜视野范围的限制,工件很容易在调整观察角度的时候,偏离视野范围,导致需要重新调整显微镜镜头与工件的相对位置。因此,检测工作需要一种显微镜专用底座,提高工作的便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显微镜用底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显微镜用底座,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顶面形成凹槽,凹槽槽底形成置物槽,轴承组件通过固定螺钉固定于置物槽内,两块固定板通过调整螺钉分别固定于底座的两侧壁上;所述轴承组件包括轴承座,与轴承座内圈紧配合的轴承和与轴承内圈紧配合的放置座;所述放置座中心形成工件槽,上端面沿外圆周壁形成均布的多个分度槽。
所述凹槽槽底还形成有减重孔。
所述底座两相对的侧壁下端均形成扣手槽。
所述底座两相对的侧壁上均形成有一对调整螺孔,调整螺孔与扣手槽位于底座的同侧壁上。
所述凹槽槽底形成多个固定螺孔,且多个固定螺孔靠近置物槽开口端,且沿置物槽槽口圆周均布。
所述置物槽槽底形成工件固定孔,工件固定孔与工件槽连通。
所述固定板是由竖板和横板形成的倒L型结构,竖板下端形成两个水平分布的调整孔,横板悬置于凹槽上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将微型细长轴类工件固定在显微镜视野范围内的理想观察位置,同时能够实现工件端部粗糙度分度观察的显微镜用底座,能够将工件固定在一个位置,通过一次性地调整、固定显微镜的观察位置,就能够实现随意放、取工件,而不会影响到观察效果。显微镜用底座具有可拆卸结构,通过拆卸工件放置座,可以将原有位置空闲出来,放置其他物体进行观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底座2凹槽
3减重孔4置物槽
5扣手槽6轴承组件
7固定螺钉8固定板
9调整螺钉10 显微镜
11 调整螺孔12 固定螺孔
41 工件固定孔61 轴承座
62 轴承63 放置座
81 竖板82 横板
100底托101通孔
631工件槽632分度槽
811调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显微镜用底座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显微镜用底座,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顶面形成凹槽2,凹槽2 槽底形成置物槽4,轴承组件6通过固定螺钉7固定于置物槽4内,两块固定板8通过调整螺钉9分别固定于底座1的两侧壁上;所述轴承组件6包括轴承座61,与轴承座61内圈紧配合的轴承62和与轴承62内圈紧配合的放置座63;所述放置座63中心形成工件槽631,上端面沿外圆周壁形成均布的多个分度槽632(本实施例为四个)。显微镜10的底托100置于凹槽2内部,且两侧用固定板8固定,底托100上形成通孔101,通孔101与置物槽4位置相对应,且通孔101的孔径不小于置物槽4的内径。
所述凹槽2 槽底还形成有减重孔3。
所述底座1两相对的侧壁下端均形成扣手槽5。
所述底座1两相对的侧壁上均形成有一对调整螺孔11,调整螺孔11与扣手槽5位于底座1的同侧壁上。
所述凹槽2槽底形成多个固定螺孔12,且多个固定螺孔12靠近置物槽4开口端,且沿置物槽4槽口圆周均布。固定螺钉7穿过固定螺孔12将轴承组件6的轴承座61与凹槽2 槽底固定。
所述置物槽4槽底形成工件固定孔41,工件固定孔41与工件槽631连通。
所述固定板8是由竖板81和横板82形成的倒L型结构,竖板81下端形成两个水平分布的调整孔811,横板82悬置于凹槽2上方。调整螺钉9依次穿过调整孔811和调整螺孔11将竖板81与底座1侧壁固定。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未经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92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