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腔体滤波器及腔体双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37944.5 | 申请日: | 2016-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706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姜汝丹;汪波;赵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1/207 | 分类号: | H01P1/207;H01P1/2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刘培培 |
地址: | 51066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滤波器 双工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腔体滤波器及腔体双工器,包括设有第一谐振腔的第一腔壳、设有第二谐振腔的第二腔壳、连通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的耦合通道、封闭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的盖板,第一腔壳设有与第一谐振腔连通的输入端口,第二腔壳设有与第二谐振腔连通的输出端口,第一腔壳设于第二腔壳上、并与第二腔壳之间存在夹角α,其中0°≤α<180°。第一腔壳与第二腔壳之间存在夹角,形成折叠结构,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不是在一个平面上排布,减少平面占用面积,甚至可以和机箱或者其他模块共形,便于系统进行集成,充分利用空间,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与传统的基模腔体滤波器相比,谐振腔数更少,谐振性更强,平面占用面积甚至可以减少一半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波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腔体滤波器及腔体双工器。
背景技术
微波通信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无线通信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数据传输、移动通信等领域。随着微波通信需求的增长,由微波天线组成的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通信网络越来越密集,微波系统之间产生互相干扰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大。因此,通信网络要求使用的设备数量要尽可能的少,同时对室外收发信机小型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高抑制、低传输损耗的要求,腔体滤波器以及双工器广泛地应用在室外收发信机内,所使用的滤波器一般为基模腔体滤波器,其谐振腔数多且平面排列(通常要求6个或以上的谐振腔),即使采用同轴结构,所占用面积大,尤其是展开平面内所占的面积大,不便于系统集成,成为限制系统小型化的主要瓶颈之一。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滤波器、双工器而言,由于相对带宽较窄,多个谐振腔之间必然存在的加工公差,一般都是需要通过调谐螺钉进行调试,由此,双工器的可靠性会受到影响,同时增加了人工调试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腔体滤波器及腔体双工器,能够减少平面占用面积,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降低人工调试成本。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腔体滤波器,包括设有第一谐振腔的第一腔壳、设有第二谐振腔的第二腔壳、连通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的耦合通道、封闭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的盖板,第一腔壳设有与第一谐振腔连通的输入端口,第二腔壳设有与第二谐振腔连通的输出端口,第一腔壳设于第二腔壳上、并与第二腔壳之间存在夹角α,其中0°≤α<180°,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其中至少一个为双模谐振腔。
第一腔壳与第二腔壳之间存在夹角,形成折叠结构,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不是在一个平面上排布,减少平面占用面积,甚至可以和机箱或者其他模块共形,便于系统进行集成,充分利用空间,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且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其中至少一个为双模谐振腔,与传统的基模腔体滤波器相比,双模谐振腔具有比基模谐振腔更强的谐振特性,且可具有的模式的更多,提供的滤波器阶数是基模谐振腔的两倍,谐振性更强,因此双模滤波器可以用少于传统的基模滤波器一半的腔体数量实现相同的传输性能,使该腔体滤波器的腔体数量更少,降低人工调试成本,占用面积更少,平面占用面积甚至可以减少一半以上。
下面对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进一步的是,腔体滤波器还包括设有第三谐振腔的第三腔壳,第三谐振腔与第二谐振腔连通,第三腔壳设于第二腔壳上、并与第二腔壳之间存在夹角γ,其中0°≤γ<180°。腔体滤波器设有三个谐振腔,结构形式简单紧凑且对结构精度要求不高,易于整体加工,无需手工调谐或者较少的调试量即可实现性能;通过加工精度和设计容差的保证,即可省去调谐螺钉的调试,降低调试成本,也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是,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其中至少一个设有与其连通的非谐振副腔,盖板还封闭非谐振副腔。非谐振副腔具有微调谐性能,且通过调整非谐振副腔的位置,形成不同的传输特性,以满足带通传输的不同的边带抑制要求,甚至可以形成不同的边带零点加载。
进一步的是,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其中至少一个设有底部,底部设有金属柱。通过调整金属柱的数量和位置,形成所需的并联电容加载特性,缩减谐振腔尺寸,形成额外的边带零点加载,同时将高次模的谐振频率拉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79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功率高方向性同轴定向耦合器
- 下一篇:一种降低锂电池保护板功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