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地震勘探的组合型充水聚能震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37677.1 | 申请日: | 2016-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76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钟明寿;周辉;龙源;谢兴博;刘影;孙飞;纪冲;李兴华;宋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104 | 分类号: | G01V1/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先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85 | 代理人: | 叶帅东 |
地址: | 21000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地震 勘探 组合 型充水聚能 震源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地震勘探的组合型充水聚能震源装置,包括震源单元,所述震源单元包括柱状壳体、炸药室和聚能空穴,所述柱状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螺纹,柱状壳体一端通过螺纹连接填充有水的填充室,柱状壳体另一端连接有聚能空穴,在聚能空穴与填充室之间设有炸药室,所述填充室中心设有通孔,通孔内设有与雷管连接的导爆索,雷管与炸药室的炸药连接。本发明的用于地震勘探的组合型充水聚能震源装置,可以单独使用一个人震源单元,也可以同时使用多个震源单元,构成多级聚能结构,可在现场进行分级组装、设置起爆结构,有效提高炸药下传能量和分辨率,降低产生的过高频地震波能量和爆炸危害,保证震源的准爆率,能适应复杂地域的地震勘探需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地震勘探的组合型充水聚能震源装置,属于地球物理勘探爆破器材领域。
背景技术
在地质物理勘探中,化爆震源地震勘探是目前国内外油气勘探方法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重要技术之一。随着多年的地质勘探,要进行勘探的领域越来越复杂,勘探的分辨率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要加以控制。用原有的震源装置在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不能保证合适的激发效果,虽药量大,但有用功少,干扰严重,信噪比低,影响地质勘探效果,因此复杂勘探地区需要研究应用新型震源装置。
常见的震源类型中,竖直装药震源能增大地震波向下作用能量,是进行地震勘探的通用装药方式。单一增加震源弹的药量虽能增加地震勘探能量,但产生的地震波主频减小,爆炸的危害作用增大,使得地震勘探分辨率降低。轴向间隔装药震源较同药量竖直装药震源产生生的地震波能量大,主频高,勘探效果更好好,但产生的高频地震波衰减快,损耗了震源的能量,此外,过长的装药还存在拒爆危险,造成安全隐患。
专利“一种地震勘探炸药爆破震源装置”(专利号2012204892076)公开了一种爆破震源装置,该装置通过给震源弹填充水介质来集中适用于地震勘探的爆炸地震波频率,有效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但该装置为封闭完备震源,震源能量受装置大小限制,对于需要较大药量的地震勘探而言,该装置需要较大的长度尺寸来满足勘探的能量需求,给装置的加工、储存、运送都增加了难度,且未能很好解决过长竖直装药的拒爆难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地震勘探的组合型充水聚能震源装置,构成多级聚能结构,可在现场进行分级组装、设置起爆结构,有效提高炸药下传能量,降低产生的过高频地震波能量和爆炸危害,保证震源的准爆率,能适应复杂地域的地震勘探需要。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用于地震勘探的组合型充水聚能震源装置,包括震源单元,所述震源单元包括柱状壳体、炸药室和聚能空穴,所述柱状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螺纹,柱状壳体一端通过螺纹连接填充有水的填充室,柱状壳体另一端连接有聚能空穴,在聚能空穴与填充室之间设有炸药室,所述填充室中心设有通孔,通孔内设有与雷管连接的导爆索,雷管与炸药室的炸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震源单元有多个,多个震源单元串接,下一个震源单元的填充室通过螺纹与上一个震源单元的柱状壳体连接,下一个震源单元的导爆索穿过上一个震源单元的聚能空穴与炸药室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聚能空穴形状为半球形、抛物线形或双曲线形,聚能空穴为PVC材质,中心开有用于通过导爆索的通孔,聚能空穴采用粘合的方式密封连接在柱状壳体内壁,紧贴在柱状壳体端口螺纹的上方。
作为优选,所述填充室为对称分布的两端密封的注塑塑料管,两端口处外壁为螺纹结构,中间为一通孔,用于通过导爆索,填充室上表面有两个带有堵塞的注水孔。
在本发明中,本震源装置为一组合型充水聚能震源装置,可根据地质地形条件来选取构成整体震源的震源单元数量,设计的震源单元能简单的靠螺纹连接即可组成整体震源,使其应用方便广泛,在起爆结构上,本震源装置设计为在勘探现场分级组装起爆结构,提高了存储安全性能和准爆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76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