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III型聚酮合酶及其编码基因和用途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037246.5 申请日: 2016-01-20
公开(公告)号: CN106987566B 公开(公告)日: 2019-10-15
发明(设计)人: 屠鹏飞;史社坡;王晓晖;高博闻;李军;刘晓;赵云芳;张钟秀;张乐;董先娟;王娟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主分类号: C12N9/10 分类号: C12N9/10;C12N15/54;C12P7/26;C12Q1/68;A01H5/00;A01H6/00
代理公司: 北京悦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7 代理人: 高艳丽
地址: 100029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iii 型聚酮合酶 及其 编码 基因 用途
【说明书】:

发明提供了一种III型聚酮合酶及其编码基因和用途。本发明提供的III型聚酮合酶及其编码基因与沉香的形成相关,其参与沉香特征成分2‑(2‑苯乙基)色酮化合物的合成。本发明提供的III型聚酮合酶是首次从诱导后的白木香愈伤组织中成功克隆并表达的III型聚酮合酶,其在体外具有催化活性,同时具有苄基丙酮合成酶和类姜黄素合成酶的活性,能够催化合成苄基丙酮、二芳基庚二酮化合物如姜黄素、二去甲氧基姜黄素等,二芳基戊二酮化合物如5‑(4‑羟基苯基)‑1‑苯基‑1,3‑戊二酮、(E)‑5‑(4‑羟基苯基)‑1‑苯基‑4‑烯‑1,3‑戊二酮等,继而能够用于体外或体内合成制备该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酶及其编码基因和用途,尤其涉及一种III型聚酮合酶及其编码基因和用途。

背景技术

沉香为名贵中药,始载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列为上品,其味辛、苦,性微温。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沉香为沉香属植物经雷电、火烧、病虫害感染后自身防御反应产生的树脂,在东南亚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国,也有瑞香科其他属植物产生的树脂作为沉香使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的沉香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含脂的木材,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又称土沉香,香树,女儿香,莞香。沉香自古以来不仅是一种名贵中药,而且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一直作为名贵熏香和香料使用,名列“沉檀龙麝”四大香料之首,市场需求量一直很大。长期以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乱砍乱伐以及自然灾害使得白木香野生资源大量减少,已经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已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和《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图谱》。为了缓解沉香资源的紧缺,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省区发展了白木香的大规模种植,并针对沉香的人工结香方法,国内外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期解决自然条件下沉香形成缓慢这一瓶颈问题。虽然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多种人工结香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自然结香缓慢的情况,但由于沉香形成的分子机制还不明确,因此,目前采用的人工诱导加速结香技术,有时会造成白木香树体的死亡或结香效率低甚至不结香等问题。

2-(2-苯乙基)色酮是沉香的特征性成分之一,其含量高低与沉香的质量密切相关。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关于沉香的质量控制,也以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作为控制指标。目前,关于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及其相关的调控基因的研究尚属空白。研究该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阐明调控其合成的相关基因,对于阐明沉香的形成机制及建立高效的人工结香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III型聚酮合酶,能够催化合成二芳基戊二酮化合物如5-(4-羟基苯基)-1-苯基-1,3-戊二酮、(E)-5-(4-羟基苯基)-1-苯基-4-烯-1,3-戊二酮等的合成,为阐明沉香中2-(2-苯乙基)色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并为制备该类化合物及其类似物提供新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所述III型聚酮合酶的用途,最直接的用途是作为苄基丙酮合成酶和/或类姜黄素合成酶,进一步可以用来制备苄基丙酮化合物及姜黄素、二去甲氧基姜黄素、二去甲氧基四氢姜黄素等二芳基庚二酮化合物。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与沉香的形成相关的III型聚酮合酶基因,其参与调控沉香特征成分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合成,能够为结香机制及结香方法研究提供新途径。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是提供所述基因的用途,涉及利用该基因测定沉香生成效率、制备人工结香液、构建转基因组织(植株)等相关方面的用途。

本发明提供一种III型聚酮合酶,所述III型聚酮合酶具有如下(a)或(b)的氨基酸序列:

(a)SEQ ID NO:1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b)在(a)的氨基酸序列中经过取代、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的由(a)衍生的氨基酸序列。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未经北京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72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